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42篇
建筑科学   35篇
能源动力   31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生物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处理常低温生活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BCO)-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常低温生活污水,当BCO的气水比为7∶1、回流比为100%、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9 h,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HLR)为3. 65 m3/(m2/d)时,在常温下(22~27℃),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分别为14. 60、1. 40、12. 70和0. 43 mg/L,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而低温下(7~12℃),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分别为29. 60、9. 90、19. 90和0. 88 mg/L。保持气水比和回流比不变,控制低温下BCO的HRT为12 h,人工湿地的HLR为2. 74 m3/(m2/d)时,组合工艺出水COD、NH_4~+—N、TN和PO_4~(3-)—P为18. 40、6. 17、14. 17和0. 66 mg/L,去除率分别为90. 60%、87. 80%、75. 40%和85. 30%。结果表明:常、低温下该组合工艺均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良好去除,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2.
汤文琳  谢凯  文畅  贺建飚 《计算机工程》2022,48(11):275-283
地震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能够直观反映地质的相关结构信息,为地质勘探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针对传统体绘制算法在集中载入海量数据时存在显示延迟、画面跳跃、卡顿等问题,提出一种快速三维可视化算法。使用变分自编码器和深度聚类学习数据的空间特征表示,通过迭代优化目标函数提高聚类性能,以解决因空间数据分布不均造成的节点重叠问题。建立高效的索引结构,提高数据实时读取的效率,通过时序卷积网络预测下一个视点位置,提前将潜在数据载入内存,避免因海量数据集中加载导致画面卡顿、跳跃。使用基于双层视锥体的视点动态划分调度模型,剔除不必要的绘制节点及减轻系统负荷,从而提高数据渲染速度和流畅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索引结构上查询数据块的时间相比希尔伯特R树算法减少了64.14%~66.37%,预测视点的正确率相比拉格朗日插值算法提高了12.08%~22.70%,实时帧率在较大规模的子集上也能够相对稳定平滑,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整体系统的渲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3.
HRT对UASB-SMBR(PTFE)组合工艺处理某油田含油废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考察了系统对NH3-N、石油类污染物和挥发酚去除以及COD和浊度降低的效果,也考察了膜污染和清洗情况。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各种污染物质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NH3-N、石油类污染物、挥发酚的平均去除率以及CO和浊度的降低率分别达到98.58%、98.33%、99.83%、95.00%和99.84%;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缩而降低。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膜污染,且水力停留时间的长短与膜染的速率呈反相关关系;采用四步法清洗后,聚四氟乙烯(PTFE)膜的透水性基本完全恢复。UASB-SMBR(PTFE)组合工艺能够稳定运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4.
利用藻类生物膜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藻类生物膜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着重考察了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当光照度为3 500 lx时藻类生物膜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对总磷、TN、氨氮、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17%、88%、89%、93.61%。在24 d的动态连续流试验中,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藻类生物膜装置处理效果稳定,其中出水TP平均浓度为0.42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5.38%;出水TN和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4.22 mg/L和2.16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3%和82.38%;出水COD平均浓度为38.34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2.31%。出水TP、TN、氨氮和COD浓度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35.
UASB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的生产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UASB-好氧工艺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对UASB的实际处理效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试验的进水水质条件下,当UASB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h时,系统对COD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对TP的去除率为15%~38%。当HRT由5.67h延长至10h时,出水VFA浓度会随之降低,而pH值则始终稳定在6.5~7.5,系统对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增加9%和19%,对溶解性COD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增加25%和24%。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分别研究小试中试条件下固化硝化菌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相关参数的选择,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利用固化技术解决陶粒生物滤池等生物处理无法克服的问题.方法采用包埋硝化菌固化技术,利用气升式内循环好氧流化床和曝气流化床分别对微污染水进行处理.结果在水温为25~27℃,DO(溶解氧)为3~4mg/L的条件下,当进水NH4^+N平均为1.130mg/L,小试试验选最优水力停留时间HRT=30min时,出水氨氮平均为0.34mg/L,小于0.5mg/L的标准.中试试验在小试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固化技术对微污染水中氨氮指标的去除效果,去除率约为7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结论包埋菌颗粒的密度为1.02~1.04g/cm3,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流态化特性,在微污染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非常适于在自来水厂应用.  相似文献   
137.
程磊  石芳永  孙英杰 《山西建筑》2010,36(17):172-173
采用二级接触氧化工艺进行了高氨废水短程硝化模拟试验研究,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对NH3-N的去除率、碱度、短程硝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级接触氧化工艺,NH3-N为600 mg/L条件下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及氨氮的容积负荷为1.10 kg/(m^3·d)左右。  相似文献   
138.
针对制革废水高悬浮物含量、高有机物浓度及高色度的特点,采用混凝/厌氧/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新工艺对其进行中试处理研究,重点考察混凝预处理的反应条件(pH、投药量等)、生物反应器的启动策略,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和水温等运行参数对制革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混凝过程中pH为9.0~10.0,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350~450 mg·L-1时,废水悬浮物浓度(SS)、色度、总铬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0.4%,73.9%,97.7%和37.9%;基于阶梯负荷启动策略,50 d左右完成联合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厌氧环节在HRT为20 h、水温30℃左右的条件下能够去除68.2%左右的COD;通过对兼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中DO分布的研究和HRT的优化,该单元的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7.7%和81.3%(HRT 6 h,DO 2.0~3.0 mg·L-1)。经过组合工艺的处理,系统出水各项主要指标(COD、NH4-N、SS、色度和总铬等)达到DB 44/26-2001一级排放标准,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工艺在制革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9.
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法除磷脱氮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是东南大学正在研究开发的智能化中小型污水除磷脱氮新工艺,它具有脱氮除磷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简要阐述了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的基本组成、运行过程与技术特点,并将该工艺应用于某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在工程调试过程中取得了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除磷脱氮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40.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are biochemical-catalyzed systems in which electricity is produced by oxidizing bio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s in presence of either bacteria or enzyme. This system can serve as a device for generating clean energy and, also wastewater treatment unit. In this paper, production of bioelectricity in MFC in batch and continuous systems were investigated. A dual chambered air–cathode MFC was fabricated for this purpose. Graphite plates were used as electrodes and glucose as a substrate with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30 g l−1 was used. Cubic MFC reactor was fabricated and inoculated with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TCC 5269 as active biocatalyst. Neutral red with concentration of 200 μmol l−1 was selected as electron shuttle in anaerobic anode chamber.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MFC,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t 400 μmol l−1 concentration as oxidizer was used. The performance of MFC was analyzed by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 curve and cyclic volatmmetric data as well. Closed circuit voltage was obtained using a 1 kΩ resistance. The voltage at steady-state condition was 440 mV and it was stable for the entire operation time. In a continuous system, the effect of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n performance of MFC was examined. The optimum HRT was found to be around 7 h. Maximum produced power and current density at optimum HRT were 1210 mA m−2 and 283 mW m−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