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3篇 |
免费 | 45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4篇 |
化学工业 | 115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2599篇 |
石油天然气 | 13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55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195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18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从豆制品工厂自然发酵的豆清蛋白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编号为NLB-3。通过排除发酵液中有机酸、过氧化氢对指示菌的抑菌作用,及抑菌物质的蛋白酶稳定性试验,初步确定菌株NLB-3的抑菌物质为细菌素。结合菌株NLB-3的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AN测序结果,初步将其鉴定为乳杆菌属NLB-3(Lactobacillus sp.NLB-3)。菌株NLB-3的生物学特性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菌株在该温度下发酵16h后菌液pH低至3.45,菌株NLB-3有较广的盐耐受范围,当NaCl浓度大于10%时,菌株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992.
利用紫外线对保加利亚乳杆菌ZLB进行诱变处理60s(菌株致死率大约为99%),中间培养后用青霉素筛选。处理液涂布培养后,选取生长缓慢或不长的40株接种于RSM(ReconstitutedSkimmedMilk)培养基中,随后选取凝固的12株做12℃时贮藏,最终得到产酸较慢的突变株ZU05。在42℃时,ZU05在RSM培养基中产酸量与ZLB一样。但是发酵脱脂乳在12℃贮藏时,ZU05产酸量与ZLB的产酸量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其发生后酸化时间推迟了4d。同时,ZU05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不同于ZLB且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93.
弱后酸化能力是乳酸菌作为发酵剂使用时的重要特性。为研究保加利亚乳杆菌蔗糖代谢途径对发酵乳后酸化起到的作用,该研究比较了五株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后酸化性能,分析了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情况、糖代谢和产酸能力,探究了蔗糖代谢产酸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关键酶活性,并研究了外源添加蔗糖代谢关键酶前后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Lb. 1后酸化能力最弱,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KLDS 1.0207后酸化能力最强。发酵24 h后,二者蔗糖转化率分别为5.85%和85.39%,乳酸含量分别为1.13 g/L和11.81 g/L。在含双糖(乳糖:蔗糖=1:1.5)的MRS培养基中生长时,KLDS 1.0207蔗糖代谢途径中基因sacA、pgi、gap、pgk、ldh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b. 1(P<0.01),KLDS 1.0207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Lb. 1(P<0.05),达到1.31 U/mg。在Lb. 1的蔗糖培养基中补充蔗糖酶后,OD600 nm增至原来的5倍。因此,蔗糖酶活性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代谢蔗糖至关重要,编码蔗糖酶的sacA基因表达下调显著减弱蔗糖酶活性,菌株后酸化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94.
用胆固醇氧化酶指示平板和测定胆固醇氧化酶活力的方法对干酪乳杆菌21008是否具有产生胆固醇氧化酶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添加胆固醇的MRS培养基和蛋黄对菌株降胆固醇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干酪乳杆菌能产生胆固醇氧化酶类似物,并且测得胞内酶活为302.7U/L,但没有胞外酶。菌株使MRS-CHO培养基中的胆固醇降低69.5%,主要是通过菌体细胞吸收、转化作用;而在蛋黄中发酵,优化条件下:V蛋黄∶V水=2∶1,接种量8%,发酵30h,胆固醇降低16.82%,pH降为5.57。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CECT 5716产胞外多糖(EPS)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通过评价胞外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Fe3+总还原力考察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乳杆菌CECT 5716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基配方:麦芽糖2.0%、蔗糖1.0%、酵母膏2.5%、L-半胱氨酸盐酸盐0.2%、乙酸钠0.5%、磷酸氢二钾0.2%、硫酸镁0.02%、硫酸锰0.005%、柠檬酸氢二胺0.2%、吐温80 0.1%。在此条件下,EPS产量为(1 575±22.91)mg/L,是优化前的6.38倍。胞外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当胞外多糖的质量浓度为8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4.17±1.30)%、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5.37±1.24)%,总抗氧化能力为0.31±0.01、Fe3+总还原力为0.... 相似文献
996.
997.
将分离自西藏灵菇的益生性植物乳杆菌1-2通过在杀菌乳中添加活菌数8.0、9.0(lg(CFU/mL))和在排乳清后添加于凝乳块8.0(lg(CFU/g))的方式分别加入到切达干酪中,考察植物乳杆菌活菌数量、添加方式和成熟时间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出对照组干酪的风味物质26种,益生菌干酪组风味物质30种,添加植物乳杆菌1-2可产生乙苯、十二烷、己醇和丙酮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成熟时间对干酪风味的影响最大,随成熟时间的延长,益生菌干酪组中苯含量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干酪在成熟12周时才检测到苯。益生菌添加量和添加方式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相似,丁酸受益生菌活菌数和添加方式的影响最大,益生菌干酪组成熟12周时,丁酸含量最高达对照组的3.96倍(P<0.05)。在杀菌乳中添加益生菌活菌数8.0(lg(CFU/mL))组和9.0(lg(CFU/mL))组干酪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显著差异,但在杀菌乳中添加高活菌数9.0(lg(CFU/mL))和在排乳清后添加低活菌数8.0(lg(CFU/g))于凝乳块中对干酪挥发性风味的形成具有相似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改进益生菌干酪的加工工艺和风味品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获得高抗氧化活性植物乳杆菌,从东北传统发酵食品辣椒酱、臭豆腐、粘面子中筛选出75株植物乳杆菌。将75株植物乳杆菌分为无细胞上清液、完整细胞、无细胞提取物三个组分,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对菌株进行筛选,分析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评价菌株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3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无细胞上清液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大于90%,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对这两种自由基清除率均大于30%。植物乳杆菌的三个组分在清除DPPH自由基中存在相关性,无细胞上清液在DPPH和ABTS+两种评价方法上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有5株植物乳杆菌(D2、H8、L20、L11和A2)在pH2.0环境中存活率均大于59%,在0.3%胆盐中的存活率均大于93%,对7种抗生素敏感性较强。因此,这5株植物乳杆菌对于开发抗氧化作用的功能食品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嗜酸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作为食品级筛选标记的活性及筛选稳定性,作者从嗜酸乳杆菌基因组中克隆β-半乳糖苷酶基因并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通过X-gal显色筛选阳性克隆;用X-gal显色筛选方法将重组乳酸乳球菌传60代,并测定β-半乳糖苷酶酶活和比活力。结果显示:通过表达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和X-gal显色可成功筛选出阳性克隆菌株;对借助X-gal传60代后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进行β-半乳糖苷酶比活力检测,与X-gal筛选的第二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5920.05),与红霉素筛选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P=0.8820.05)。由此可见,β-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为以β-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食品级载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以清酒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为复合发酵剂发酵猪肉干,研究复合发酵剂对发酵猪肉干腐败微生物生长增殖、组胺积累、亚硝酸盐残留、脂质氧化及挥发性氨基氮(TVB-N)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复合发酵剂显著(p<0.05)抑制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增殖;发酵结束时,添加复合发酵剂和自然发酵组的组胺含量分别为0.32和8.85 mg/kg,亚硝酸钠残留量分别为8.95和45.6 mg/kg,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分别为0.67和1.54 mg MDA/kg,TVB-N含量分别为1.23和5.25 mg/100 g。添加复合发酵剂组的组织状态、风味和色泽等感官评分均高于自然发酵组,获得了优良的感官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