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08篇 |
免费 | 1436篇 |
国内免费 | 62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004篇 |
综合类 | 1400篇 |
化学工业 | 1991篇 |
金属工艺 | 482篇 |
机械仪表 | 1204篇 |
建筑科学 | 1320篇 |
矿业工程 | 473篇 |
能源动力 | 2129篇 |
轻工业 | 414篇 |
水利工程 | 1000篇 |
石油天然气 | 3132篇 |
武器工业 | 161篇 |
无线电 | 9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34篇 |
冶金工业 | 537篇 |
原子能技术 | 259篇 |
自动化技术 | 17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225篇 |
2022年 | 444篇 |
2021年 | 537篇 |
2020年 | 574篇 |
2019年 | 445篇 |
2018年 | 379篇 |
2017年 | 459篇 |
2016年 | 582篇 |
2015年 | 594篇 |
2014年 | 1358篇 |
2013年 | 1024篇 |
2012年 | 1610篇 |
2011年 | 1691篇 |
2010年 | 1208篇 |
2009年 | 1309篇 |
2008年 | 1175篇 |
2007年 | 1537篇 |
2006年 | 1457篇 |
2005年 | 1166篇 |
2004年 | 1049篇 |
2003年 | 896篇 |
2002年 | 680篇 |
2001年 | 608篇 |
2000年 | 550篇 |
1999年 | 450篇 |
1998年 | 328篇 |
1997年 | 289篇 |
1996年 | 240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在总结神华煤及与其他动力煤配煤特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神华煤与其他动力煤不同掺烧比条件下锅炉运行的经济性能、环保性能及其他性能,突出神华煤在火电机组"上大压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44.
45.
分别对呼和浩特热电厂扩建的2台350 MW超临界空冷火力发电机组在基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锅炉、汽轮机和四大管道等主要设备存在的承重部件焊缝裂纹、未熔合,P91材料集箱开裂及内壁氧化严重,P91材料集箱硬度异常,集箱内部存在大量异物,弯管壁厚减薄超标,大型铸件及径向支撑轴瓦等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可能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补焊、重新加工处理及更换等措施,为保证机组投运后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并为开展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基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47.
48.
电机定转子磁场中心高差和叶轮与外壳中心高差影响机组运行,分析了影响这两个高差的因素,应保证泵机组在运行状态下这两个高差满足要求,提出了高差安装确定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9.
针对目前煤层气抽采现场用电不合理现状,构建一种新型煤层气抽采直流微网供电系统,并对该直流微网系统稳定性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煤层气抽采直流微网供电系统分三层结构:第一层由光伏和蓄电池组成能量供给层;第二层由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构成能量传输和分配层;第三层由煤层气抽采机构成负荷层。基于此架构推导了第一、二层输出阻抗Zo(s),并建立第三层煤层气抽采机电动机输入阻抗Zin(s)与受控源K??m串联的小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系统全局小信号模型。考虑到呈现负阻抗特性的煤层气抽采机电动机周期性动态交变负荷引起的系统不稳定,在能量传输和分配层分析并讨论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直流微网稳定性控制策略,以及利用下垂控制实现负荷功率动态平衡分配的方法。进一步利用阻抗匹配原则求解多项式1/(1+Zo(s)/Zin(s))主导极点,比较采取该稳定性控制策略前后的主导极点位置并分析直流微网系统稳定性。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由光伏阵列、储能单元和煤层气抽采机组成的煤层气抽采直流微网系统模型,系统仿真证明了稳定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论述了发电设备可靠性在电力系统中的重大意义。借助可靠性管理对设备检修进行管理,为设备提供最佳的检修工期及最佳检修时间,并逐步完成由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及时根据设备情况提供有效的可靠性分析,为设备状态检修做出裁决,使设备真正做到“有病则医,无病运行”,在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可靠性管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