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73篇 |
免费 | 2727篇 |
国内免费 | 116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73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2236篇 |
化学工业 | 1696篇 |
金属工艺 | 408篇 |
机械仪表 | 644篇 |
建筑科学 | 4602篇 |
矿业工程 | 2569篇 |
能源动力 | 724篇 |
轻工业 | 612篇 |
水利工程 | 2154篇 |
石油天然气 | 3471篇 |
武器工业 | 159篇 |
无线电 | 160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11篇 |
冶金工业 | 883篇 |
原子能技术 | 156篇 |
自动化技术 | 21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693篇 |
2021年 | 763篇 |
2020年 | 899篇 |
2019年 | 701篇 |
2018年 | 644篇 |
2017年 | 852篇 |
2016年 | 901篇 |
2015年 | 963篇 |
2014年 | 1615篇 |
2013年 | 1269篇 |
2012年 | 1773篇 |
2011年 | 1831篇 |
2010年 | 1382篇 |
2009年 | 1355篇 |
2008年 | 1320篇 |
2007年 | 1504篇 |
2006年 | 1388篇 |
2005年 | 1136篇 |
2004年 | 927篇 |
2003年 | 848篇 |
2002年 | 694篇 |
2001年 | 566篇 |
2000年 | 425篇 |
1999年 | 336篇 |
1998年 | 250篇 |
1997年 | 200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翼的高石梯潜伏构造区灯四段进行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气井测井、测试资料确定储层组合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了不同储层组合类型典型井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高产井地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灯四段可划分为3种储层组合类型,对应于3类地震模式:(1)Ⅰ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双亮点"或"宽波谷+复波"地震响应特征,缝洞发育,为开发阶段首选的高产井地震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工艺;(2)Ⅱ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地震响应特征,缝洞较发育,为中产井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工艺;(3)Ⅲ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亮点"地震响应特征,缝洞欠发育,为较低产能井模式,可实施水平井工艺。该地震模式新认识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储层钻遇率超过60%,已完成的8口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高达75.34×104 m3/d。结论认为,基于地震相、缝洞预测及靶体设计一体化的高产井地震模式,支撑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和钻井轨迹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究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GMGS1与GMGS3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钻探区的钻探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基于高分辨率准3D地震资料,结合实际钻探结果,从"水合物运聚体系"的角度,对上述两个钻探区含气流体运移疏导通道类型、发育演化特点及其对水合物成藏的控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钻探区相距甚近且地质背景相同,但含气流体运移通道类型、组合样式、发育演化特点和运移效能却存在着差异,使得二者气体来源不同;(2)GMGS1钻探区以气烟囱模糊带和中小尺度断层作为主要运聚通道系统,缺乏沟通古近系烃源岩与浅层水合物稳定域的沟源断裂,深部热成因气运移效能低,水合物气源以浅层生物气占绝对优势;(3)GMGS3钻探区靠近白云凹陷东部泥底辟及断层发育区,通道运移效能较高,源自深部古近系烃源岩的热成因气能够通过疑似泥底辟、气烟囱模糊带及断层垂向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域,热成因气对其水合物成藏的贡献要大于前者。结论认为,含气流体运聚通道的差异可能是使得上述两个钻探区水合物气体来源及运聚富集程度等出现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划分出S2、S203和S201等3个油气运聚单元,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进行定量评价,明确了油气分布有序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北部洼陷带向西部构造带,该区油气分布在相态上体现为气藏—油气藏—油藏的有序变化,油气藏类型上则表现为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的渐变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上呈现出储量及其丰度逐渐增加的趋势;(2)该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受控于3种因素,断—源时空配置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不同运聚单元边界条件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断—源—砂—盖配置的差异性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的有序性。结论认为,S201运聚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优越,源—断—砂—盖配置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 相似文献
105.
现有的致密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选区评价方法存在着方法通用性不强、储量与储层物性等参数不能反映两气联采产量差异等问题。为此,以建立致密气和煤层气两气联采通用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定义了两气联采有利区综合评价系数,以两气联采产量为评价目标,采用正交设计结合数值模拟手段,确定影响联采产量的关键参数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建立了两气联采开发选区量化评价新方法,并将新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KNW矿区的两气联采开发选区评价实践中。结果表明:(1)新方法建立和确定了两气地质赋存模式、关键评价参数及正交试验方案设计、评价参数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两气联采有利区综合评价系数等;(2)采用优选出的12个关键参数对KNW矿区两气联采开发选区的量化评价结果显示,该矿区南部、北部KNW-37井区为单采煤层气有利区,矿区内的KNW-10、KNW-33、KNW-9井区为单采致密气有利区,矿区中部和西南部为两气联采有利区。结论认为,所提出的致密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选区量化评价新方法具有通用性,对两气联采开发选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桂中坳陷石炭系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优质页岩的分布、品质和勘探潜力不清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勘探成效。为了指导该坳陷石炭系页岩气的勘探,以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坳陷及周缘野外露头、钻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页岩地层的分布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特征、保存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落实黑色页岩发育特征,总结优质页岩展布规律,分析页岩气勘探潜力,圈定勘探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桂中坳陷鹿寨组页岩以深水陆棚相沉积的碳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2)鹿寨组优质页岩厚度介于20~60 m,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含量高、储集物性较好、有机质孔隙发育;(3)柳城斜坡和宜山凹陷发育良好的区域盖层和顶底板,构造变形程度较弱,抬升剥蚀作用较弱,远离走滑性质较强的逆断层,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4)该坳陷早期地表构造所钻浅井气显示丰富、多口井获得天然气流,揭示了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柳城斜坡带、宜山凹陷埋藏深度较大的宽缓向斜是该坳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喷淋水幕对化工聚集区火灾抑制效果影响规律,建立了FDS数值模型,通过改变单一变量分别模拟水幕开合状态、不同水幕排数、不同水幕喷头高度下火灾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火源温度变化规律和烟气蔓延规律。结果表明:喷淋水幕开启后,位于储罐上方及水幕帘后的测点温度峰值同比下降19%及36%,可有效抑制高温烟气层蔓延;双排水幕帘相比单排水幕帘在抑制火源温度及烟气蔓延更具成效;初始喷头高度5.8 m时,相比其他高度在降低温度、加速烟气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8.
CWDM(粗波分复用)技术以其在系统成本、性能及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城域网的主流技术。文中在对比和分析DWDM(密集波分复用)和CWDM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CWDM替代基于DWDM实现远程备份的新方法,并设计了CWDM接口和基于CWDM远程备份应用的体系结构,对CWDM链路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9.
110.
综合布线中的屏蔽与非屏蔽问题 ,在网络布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目前国际上(欧、美两大阵营之间 )存在着屏蔽系统与非屏蔽系统优劣的争论。针对要不要建设屏蔽局域网的问题 ,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是综合布线中屏蔽的目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先进性、用户信息及屏蔽与非屏蔽的误区方面 ;二是建设屏蔽局域网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