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97篇 |
免费 | 552篇 |
国内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9篇 |
技术理论 | 7篇 |
综合类 | 2582篇 |
化学工业 | 905篇 |
金属工艺 | 94篇 |
机械仪表 | 255篇 |
建筑科学 | 2923篇 |
矿业工程 | 167篇 |
能源动力 | 125篇 |
轻工业 | 2420篇 |
水利工程 | 109篇 |
石油天然气 | 125篇 |
武器工业 | 7篇 |
无线电 | 18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77篇 |
冶金工业 | 489篇 |
原子能技术 | 49篇 |
自动化技术 | 7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1篇 |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258篇 |
2021年 | 307篇 |
2020年 | 322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317篇 |
2014年 | 828篇 |
2013年 | 630篇 |
2012年 | 783篇 |
2011年 | 833篇 |
2010年 | 796篇 |
2009年 | 847篇 |
2008年 | 746篇 |
2007年 | 861篇 |
2006年 | 814篇 |
2005年 | 604篇 |
2004年 | 501篇 |
2003年 | 368篇 |
2002年 | 343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61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赵建民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8-9,21
英国作家J.A.G.罗伯茨先生的《东食西渐》一书,是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西方人的视角,运用丰富翔实的英文书籍资料,包括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撰写而成,而且这些资料在中国国内几乎是找不到的。他从一个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无法做到的研究角度,对中国饮食文化自18世纪以来在西方的传播渗透与普及流行进行了深度的介绍与揭示。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与历史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刘嘉任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4):96-99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高等院校重要的新闻舆论工具,以其党委喉舌的权威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本文以近五年《吉林化工学院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作的实践探索为案例,采用演绎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述了校报有效利用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和文艺副刊的形式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导、启迪和熏陶作用时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陆韵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4):64-66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具有育人导向、渗透和熏陶、约束、规范和传承、融合、创新文化等功能,本文依据时代的特征,从"两课"进网络文化、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导向;结合本院社团文化活动的实际,阐述了对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功能实现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青年对抗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繁荣的经济,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越战”和“新左”思想是对抗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嬉皮士文化和积极的青年学生运动是60年代对抗文化的主要形式。相同的目标,使这两股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他们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成为牵制美国对越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右倾势力的强大,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都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罗萍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4-46
大学语文要实践文化育人的理念,就要把握文化导向,坚持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创新教学的思维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大学语文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源”借助课程平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为获取具有PAL活性的菌株,设计了从天然源分离酵母菌的定集培养技术,并从中国西南地区采集20个样品中得到菌株140余株,结果表明本富集培养技术用于从天然源分离具有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菌株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A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electron microscopic preparation of cultivated cells for vertical sections using the test chamber system TCSC-1. The cells are cultivated on a special foil. They can be fixed and embedded directly in the chamber. After polymerization of the resin, the foil can be easily taken off and a second resin layer is poured upon the embedded cells. Then distinct cells can be marked under an inverted light microscope. The bilayer of the resin allows optimal conditions for vertical sections of anchorage-dependent cells. 相似文献
18.
宋国安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1998,(3)
对我国加速开发植物油脂深加工产品及经济重要性、产品用途、生产工艺等方面作了探讨。介绍了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提出了开发生产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硬脂酸、甘油、亚油酸、磷脂、糠蜡、植酸钙、肌醇等多种油脂化工产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Reviews the book, Evolution, culture and the human mind edited by M. Schaller, et al. (see record 2009-20004-000). This current volume, Evolution, culture and the human mind, follows the lead of Wundt where an attempt is made to provide a synthesis of theory and data across psychological subfields into a holistic framework. Norenzayan, Schaller, and Heine begin the volume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scope and themes that arose from their 2004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on “Mind, Culture and Evolution.” Explicit throughout this volume is an effort to bridge the “yawning chasm” between perspectives of evolutionary determinis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ism. In doing so, there is interest in providing a rigorous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effort to solve this foundational problem for psychology. As such this volume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and insightful exa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cognition, decision-making, actions, and cultural norms in terms of collective consequence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The volum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where several dialectical themes (theory/data, top-down/bottom-up, ecological/social, diversification/integration) are woven throughout. Overall the volume offers nice flow from one collection of essays to the next as themes are picked up and let go, only to return later on. This volume shows a dominance of natural science (cross-cultural) inclinations where some readers may call for more voice given to phenomenological and hermeneutical (cultural) human science contributions. Other critics may challenge the reliance upon correlational, comparative, and post hoc data to bolster claims of causality in support of various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