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7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35篇
机械仪表   3篇
轻工业   493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脂氧合酶与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侵染玉米、花生等富含油脂的作物种子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具有强致癌作用,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脂氧合酶(LOX)及其代谢衍生物在曲霉菌一种子互作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LOX活性的增加可提高植物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物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生成的脂氧合物如茉莉酸甲酯以及挥发性醛类等物质,可影响黄曲霉菌的生长及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因而LOX在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遗传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评述了脂氧合酶及其代谢产物与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从植物一病原菌互作的角度揭示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抗性机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2.
该文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和荧光标记的核酸适配体构建一种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检测。MOF材料为氨基功能化的奥斯陆大学66(Amino-functionalized University of Oslo 66,UiO-66-NH2),标记有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TAMRA)荧光团的核酸适配体(TAMRA-aptamer)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于UiO-66-NH2表面,由于光诱导电子转移使TAMRA-aptamer的荧光猝灭。加入目标物AFB1后,核酸适配体与AFB1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使核酸适配体从单链结构转变为稳定的内环结构。由于内环结构与UiO-66-NH2之间的结合能力较弱,光诱导电子转移被阻断,TAMRA-aptamer荧光恢复。该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AFB1检测,在1.00~100.00 ng/mL范围内荧光信号强度与AFB1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平方(R2)为0.994,检测限为0.50 ng/mL。该方法用于红酒中AFB1的测定,样品添加回收率为90.00%~101.00%。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红酒中AFB1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3.
王光辉  殷勇 《食品与机械》2018,34(11):64-69
为了消除散射对高光谱信息的影响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处理原始光谱;根据相关系数法选择有效波段,通过连续投影算法结合信息熵选择8个特征波长;建立有效波段和不同特征波长下的霉变玉米黄曲霉毒素B_1与赤霉烯酮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8个特征波长下光谱信息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最佳,黄曲霉毒素B1含量预测正确率为98.74%,均方根误差为0.048 5;赤霉烯酮含量预测正确率为100%,均方根误差为0.160 5。因此高光谱融合神经网络检测霉变玉米黄曲霉毒素B1及赤霉烯酮含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4.
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出高效复合的碳量子点/银复合材料(CDs/Ag),研究了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CDs/Ag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FB_1与CDs/Ag溶液相互作用后,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强,由此建立测定食用油中AFB_1的新方法。在p H 7.6的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CDs/Ag和AFB_1在25℃反应30 min时,体系荧光强度(F)与AFB_1质量浓度(c)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0.8μg/m L,线性方程为F=1 902c+309.3,R~2为0.998 4,检出限为7.4×10~(-3)μg/m L。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食用油中AFB_1的含量,回收率为95%~106%。  相似文献   
145.
为脱除紫玉米中富马毒素B1(FB1)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分别采用紫外、超高压、微波和NaCl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紫外和超高压处理对两种毒素含量无影响,微波处理12min能去除90%以上的毒素,而30%以上NaCl浸泡10min即可去除99%的毒素。结论:NaCl浸泡是一种简单经济的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146.
基于高光谱技术及SPXY和SPA的玉米毒素检测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慧春  娄楠  殷勇  刘云宏 《食品科学》2018,39(16):328-335
应用高光谱技术研究和构建霉变玉米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含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建立霉变玉米中这2?种毒素含量的预测模型,实现对玉米霉变程度的快速、无损、准确判别。首先,通过对比5?种预处理方法,确定标准正态变量校正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算法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法分析不同校正集样本预测AFB1和ZEN含量的差异,并分别优选出130?个和140?个校正集样本;在采用均匀光谱间隔法对原始光谱变量进行初降维的基础上,对比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2?种变量提取法。结果表明:经SPA分别筛选出17?个特征波段且基于较少校正集样本和特征波长光谱信息建立的PLSR模型能够获得较优的预测结果,对应AFB1和ZEN含量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R2pre,RMSEP)由最初的(0.994?4,0.984?6)和(0.991?6,2.320?9)分别变为(0.997?3,0.681?5)和(0.997?7,1.144?1),在降低模型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了预测精度,表明该模型对这2?种毒素含量能够实现较强的预测能力。因此,利用高光谱技术对玉米AFB1和ZEN含量实施无损检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7.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进行玉米籽粒表面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将黄曲霉毒素原液用甲醇分别稀释成浓度为10、20、100、500μg/L的溶液,然后逐一滴在等量4组共120粒玉米籽粒的表面,取同品种30粒洁净玉米籽粒作为对照组。利用400~1 000 nm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进行样品图像光谱信息获取,采用标准正态变量校正进行数据预处理。首先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高光谱数据降维,然后利用PCA从835个波长中提取的前14个主成分为输入,采用因子判别分析(Factorial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对5类样品进行分类。FDA构建的模型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达95%和86%。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并结合PCA-FDA方法进行玉米籽粒表面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主要研究了弱碱高温处理法去除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的效果,并对去毒后花生粕的酶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弱碱高温处理对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有利于酶解的进行,花生粕经过121 ℃、pH 10、60 min处理,黄曲霉毒素的破坏率高达84.50 %,最终酶解上清液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低至0.344 ng/mL;而此时酶解液中蛋白质回收率比对照组的提高率为27.44 %,氨态氮含量比对照组的提高率为57.70 %.  相似文献   
149.
为推动黄曲霉毒素B1(AFB1)降解技术的应用,寻求高效、快捷、安全的AFB1降解技术,促进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治工作,对AFB1降解技术(物理降解技术、化学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产生的降解产物以及降解后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论述,概括了降解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对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物理降解技术较适合大规模应用,但微波、脉冲电场、低温等离子体等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无法确保该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化学降解技术的研究比较常见,但存在食品感官品质变差,营养成分损失或破坏,易引入新的化学残留等不足。生物降解技术具有性质温和,不造成食品中营养成分大量损失且绿色环保等优点,但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寻找新型纳米材料发展光降解技术、或各种技术联合使用、或利用基因工程联合酶法脱毒等新型技术,同时应更深入地研究降解机制、降解产物、降解路径以及降解产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0.
BACKGROUND: The influence of a mixture of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BHA) and propyl paraben (PP) (each at a concentration of 20 mmol L?1) on mycoflora and Aspergillus section Flavi populations in stored maize grain was evaluated. A survey of 120 maize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from June to November 2005. RESULTS: The predominant populations in non‐treated (control) maiz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ixth sampling periods were Aspergillus section Flavi and Penicillium. Aspergillus flavus was the fungus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from both control and antioxidant‐treated kernels. All samples of control and antioxidant‐treated maize kernels were negative for aflatoxins during the 6 month storage period.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 parasiticus strains showed a variable ability to produce aflatoxin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trains to silo community toxigenicity was higher for A. flavus L (large) and S (small) strains in the fourth sampling period. CONCLUSION: Antioxidant treatment negatively affected natural maize mycoflora and Aspergillus section Flavi populations between the second and sixth months of storage. Copyright © 2007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