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06篇
  免费   1596篇
  国内免费   709篇
电工技术   1860篇
综合类   1903篇
化学工业   2115篇
金属工艺   1686篇
机械仪表   4356篇
建筑科学   2570篇
矿业工程   1406篇
能源动力   2320篇
轻工业   472篇
水利工程   687篇
石油天然气   2079篇
武器工业   193篇
无线电   10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79篇
冶金工业   1001篇
原子能技术   246篇
自动化技术   677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622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506篇
  2016年   669篇
  2015年   804篇
  2014年   1544篇
  2013年   1306篇
  2012年   1846篇
  2011年   2036篇
  2010年   1420篇
  2009年   1490篇
  2008年   1218篇
  2007年   1703篇
  2006年   1614篇
  2005年   1379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1098篇
  2002年   930篇
  2001年   679篇
  2000年   631篇
  1999年   437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将国内外最新的变容量控制、电子膨胀阀控制、室内外机独立解耦控制和智能旁通除霜控制等控制方法与计算机仿真优化设计应用于热泵型变频一拖二空调系统的开发,给出了系统的原理、结构,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系数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并超过了国家单元分体热泵空调器的节能标准。也为多元变容量空调系统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2.
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他人工举升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特别适合于我国渤海湾一带粘油区、海上平台的采油作业,但这项技术在我国实际开发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人们对这项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很多单项技术还有待于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介绍了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的结构,总结了该项采油技术与其他常用采油技术相比较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以往投入生产试运行时系统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探讨了系统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3.
压裂泵往复密封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对压裂泵柱塞密封摩擦副的润滑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排出和吸入行程,柱塞密封摩擦副均能满足流体动压润滑的条件,即在柱塞与密封界面上能形成并保持一定厚度的油膜润滑密封,从而达到减小摩擦提高寿命的目的;建立了摩擦界面油膜厚度和泄漏量的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法理论,对密封圈的压力沿轴向的分布规律、泄漏量与压力变化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往复密封圈沿轴向压力分布、泄漏量随压力变化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揭示了压裂泵的密封机理。  相似文献   
54.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滚珠旋压中薄壁管在不同凹模旋转速度条件下轴向进给比的变化规律及工件的成形规律,并对模拟结果的等效应变分布做了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给出薄壁管滚珠旋压时进给比的选取范围.结果表明,进给比对滚珠旋压中薄壁管直径的胀缩和工件的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另外,从计算的模具所受的三向载荷变化情况分析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5.
1 故障现象一次 ,我们用KL -1 5型制氧制氮车开机制氮 ,给一只容积为 40升、最高工作压力为1 4 7MPa的气瓶灌充氮气 ,当气瓶充气压力升高到一定值时不再上升。反复开泵 ,压力基本不变。液氧泵停止时 ,出口压力无明显下降。经分析判断导致气瓶压力升高到一定值时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由于液氧泵被冻结所致。2 排除方法首先关闭液氧泵。拧开制冷机氢气放气阀 ,使压力下降到 1 0MPa。开大放气阀 ,使二级压力保持在 0 3 5MPa左右。调整正流空气调节阀 ,调节好中部温度。关闭液氮进液氧泵阀和气氮出液氧泵阀。戴棉布手套 ,拆开液氮进口接头、…  相似文献   
56.
就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把压缩机分为15块,视摩擦损失和电机发热为内热源,考虑润滑油流动在传热过程中的影响,应用集中参数法对每块进行了能量分析,建立了传热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57.
对取水泵站水泵部分调速运行和全部调速运行在水源枯水位、常水位及洪水位时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并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58.
本文在浅埋地下建筑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围护结构传热动态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太园地下旅社围护结构传热的实时测试,验证动态传热模型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浅埋地下建筑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装机容量、节能指标和设计计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After the break-up of Czechoslovakia in 1993 the primary metrological standards authority almost fully remained in Slovakia. So we had to build our primary vacuum metrology anew. But we could do it using uptodate techniques that are more effective and they enable us to fulfil our task more effectively and in a shorter time.The steady demand to widen the lower pressure range and a steady demand for maximal accuracy collide with the financial possibilities open to a small country. So it is impossible to follow the classical pattern for the vacuum standards: liquid columns, static expansion system and dynamic expansion system. But it is possible to utilize contemporary progress in construction of piston manometers. This enables us to discard liquid column and static expansion techniques in favour of piston technique [Tesar J, Prazak D. Vacuum 2002; 67: 311, Tesar J, Prazak D, Krajicek Z. In: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ssure and Vacuum, 2003. p. 169, Tesar J, Repa P, Prazak D, Krajicek Z, Peksa L. Vacuum 2004; 76: 491.]. Such system fulfils all the needs of a little industrial country and is economically acceptable.  相似文献   
60.
The extracorporeal circuit in hemodialysis and related therapies facilitates passage of blood to and from the patient and forms an integral link with the safety systems of the proportioning system. Historically, elements of the circuit were subject to problems such as spallation introduced by the blood pump and plasticizer from the tubing sets leaching into the blood. Many of these early issues have been largely resolved,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improvements and innovation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is critically dependent upon their cost and benefit to patient and renal unit sta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