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58篇
电工技术   37篇
综合类   414篇
化学工业   46篇
金属工艺   35篇
机械仪表   59篇
建筑科学   1299篇
矿业工程   51篇
能源动力   17篇
轻工业   13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462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5篇
冶金工业   93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丰华  徐朝辉  张震寰 《特种油气藏》2003,10(Z1):134-136
针对套管液压式φ100mm密封加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开展了大通径密封加固技术专题研究.研制的套管液压式φ106mm密封加固器承压达30 MPa以上,悬挂力达到500kN以上,可下入φ100mm小直径分层管柱.现场应用见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提高小直径分采分注管柱寿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2.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下部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岩石物性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扫描分析技术,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研究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其次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进行地震滤波,抑制煤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压制地震干涉左右),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相结合,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创建精细(高频)等时地层框架;最后结合地质特征、测井响应和地震相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频率的等时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分析,采用混合频率显示技术,研究沉积相空间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山二段下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分流水道主要表现为3个走向:(1)呈先南北、后东西、再南北走向,沿S229、S228、S232、S208、Y124井边缘分布。在该分流河道中,在S231井附近可能发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曲流边滩。(2)呈北西-南东走向,主要沿S212、Y127、S209井一线分布。(3)呈近东西走向,在沿S210、S226井发育一规模较大的河道侧向迁移带。  相似文献   
103.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踪多井,研究了隔夹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其约束下刻画出3类构型单元,形成了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演武油田延8段共识别出单河道砂体间隔层、单河道砂体间夹层和单河道砂体内夹层3类构型界面,在泥质、钙质、物性3种成因下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4期单河道砂体,其中隔夹层纵横向分布具有物性夹层多见于河道中部,泥质夹层常见于河道边部,而钙质夹层多位于河道上部的分布特征;构型要素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接触样式研究得到,垂向以分离式和切叠式为主,横向以侧切式和泛滥平原接触为主,形成了独立型分流河道单元、分离型细粒沉积单元以及接触型增生体单元;各构型要素形成了“接触广泛、叠置错综”的具泛连通性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型分布模式。本次研究实现了对研究区构型界面的识别表征,为精细刻画单河道砂体构型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田进一步生产和开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三角洲相沉积,储层主要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通过储层岩性、测井、试油及多种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目地层的"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阜三段储层属于中低孔、特低渗透油层,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确定了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为13%,泥质含量为22.0%,声波时差为254μs/m,电阻率下限值为3.2Ω·m。通过对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模型的优化,提高了储层参数计算精度,避免了有效厚度的漏失,利用试油等方法综合确定了阜三段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限值为40%,有效厚度下限值为0.6 m。  相似文献   
105.
遂宁一蓬溪地区须二段是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由于该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一特低渗以及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直接影响了油气的勘探开发。通过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温度、镜质体反射率、有机质热降解温度等资料,对该区须二段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孔隙演化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砂岩储层经历了中等一强压实、强胶结、弱交代、强溶蚀等成岩作用;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B亚期,且在A亚期末储层已基本致密化: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通过对砂岩储层致密化进程的深入阐述.可为该地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 GD 区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泉四段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泉四段储层砂岩主要发育压实剩余孔隙、胶结剩余孔隙、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其中粒间溶蚀孔主要由粒间杂基及胶结物、长石及岩屑边缘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主要由长石粒内溶蚀或岩屑内部易溶组分溶蚀形成,局部层段发育的少量构造裂缝对储层储集物性的改造具有一定作用。 现今储层发育的孔隙类型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低能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该区具有细粒、多泥质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较差的原生孔隙发育特点;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孔隙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的主要因素,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后期溶蚀孔隙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储层的孔隙性。 系统分析大量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首次明确 GD 区泉四段砂岩为混合成因孔隙类型储层,孔隙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后期形成的溶蚀孔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广泛发育的杂基内微孔对储层物性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07.
为解决大港油田歧口凹陷沙一下储层物性差、水敏性强、裂缝发育情况复杂和压裂施工成功率低等难题,研究出与储层配伍性较好的低伤害、高黏度压裂液。该压裂液残渣含量低、防膨性能好,并相应配套了加砂时机优选技术、前置液多级支撑剂段塞技术和压裂液流变性优选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9井次,施工成功率由60%提高到100%,平均增产倍数由1.5倍提高到10.8倍,压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8.
为了研究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利用 RockEval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断陷内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通过对 18 块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进行 GC-MS 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并分别在东、西部凹陷烃源岩饱和烃馏分 m/z 191 和 m/z 231 质量色谱图中检测到了松香烷和甲基甾烷系列化合物,显示出相同(近)层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凹陷相同(近)层段烃源岩形成的古环境、母源输入等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差异,并影响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油气藏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大牛地气田盒1段砂岩厚度大,非均质性较强,气层主控因素多,有效厚度较大,但产能普遍不高,开发地质研究程度有待提高。本文利用测井、薄片鉴定、压汞实验、试井等测试分析资料,对气层四性关系和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盒1段高产气层特征与成因,并在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气层纵横向精细刻画。认为盒1段物性、含气性与有效厚度等参数均影响着气层的产能;含气性较差是气层产能普遍不高的主因,岩相与物性、成藏过程的运移通道以及上覆局部封盖层共同控制着气层最后含气丰度,而在沉积微相控制下的砂体展布和后期成岩作用加强的非均质性影响着含气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0.
通过电成像测井的手段,对研究区内19口重点井须家河组四段发育的天然裂缝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该层位裂缝主要有4组: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NE-SW向裂缝,燕山中、晚期的近SN向裂缝,喜马拉雅晚期的NW-SE向裂缝和喜马拉雅期四幕的ESE-WNW至ENE-WSW向裂缝;孝泉—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主要发育低角度斜交裂缝以及高角度斜交裂缝,水平缝发育较少,垂直缝基本不发育;背斜南、北两翼的裂缝线密度要大于轴部,背斜轴部总体上表现为距断裂系统越近、裂缝的线密度越大的特点;裂缝线密度的不均质性较强;中砂岩、细砂岩、砾岩、粗砂岩是裂缝的主要载体,裂缝在中砂岩、细砂岩、砾岩、粗砂岩中发育得更好,而页岩中的裂缝最不发育;页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中的裂缝线密度呈较清晰的随层厚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粉砂质页岩、粗砂岩中裂缝线密度与层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