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28篇
  免费   5355篇
  国内免费   2752篇
电工技术   1855篇
综合类   4786篇
化学工业   11024篇
金属工艺   5280篇
机械仪表   2099篇
建筑科学   13198篇
矿业工程   1908篇
能源动力   1517篇
轻工业   2429篇
水利工程   1777篇
石油天然气   1217篇
武器工业   655篇
无线电   14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9718篇
冶金工业   1669篇
原子能技术   275篇
自动化技术   1074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656篇
  2022年   1365篇
  2021年   1663篇
  2020年   1682篇
  2019年   1403篇
  2018年   1379篇
  2017年   1807篇
  2016年   1942篇
  2015年   1943篇
  2014年   3059篇
  2013年   2716篇
  2012年   3828篇
  2011年   4129篇
  2010年   3284篇
  2009年   3411篇
  2008年   2798篇
  2007年   3832篇
  2006年   3532篇
  2005年   2990篇
  2004年   2269篇
  2003年   2081篇
  2002年   1764篇
  2001年   1554篇
  2000年   1367篇
  1999年   1108篇
  1998年   847篇
  1997年   734篇
  1996年   583篇
  1995年   469篇
  1994年   393篇
  1993年   329篇
  1992年   215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The SiC/Al graded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powder metallurgy processing and its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r was studied. The volume percentage of SiC particulates was distributed from 5 to 30% layer by layer on the cross section. Since the aluminium was dissolved together, there was no evident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 layers with different volume fraction of SiC particulates. Fatigue crack growth was in direction of from 5 to 30% SiC layers under sinusoidal wave-form. The retardation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was found when crack propagated from low volume fraction of SiC to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SiC. The crack deflection and branching between two layers were observed, which decreased crack growth rates. In view of crack tip driving force, the plasticity mismatch between the layers shielded crack tip driving force, i.e. decreased the effective J-integral at the tip of the crack as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crack tip spread from the weaker material into the stronger material.  相似文献   
42.
本文根据浇筑式沥青混凝土主、副心墙材料的性能,分折了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或运行中破坏的原因,建议用编织一无纺复合布取代预制块,以避免主、副心墙材料变形性能相差悬残对心墙运行的不利影响,从而发挥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3.
WC/Cu复合材料制备及其高温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机械合金化法结合冷变形,制备了WC/Cu复合材料,研究了冷变形后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和高温退火时韵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烧结后的材料经冷变形,组织呈显著纤维状,WC颗粒弥散分布,密度明显提高,达到理论密度的99.2%;复合材料经600~900℃高温退火,强度和硬度略有下降,塑性则有大幅提高;900℃退火时未发生明显的再结晶,界面结合良好;所制备的WC/Cu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4.
T-ZnO晶须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以四脚状氧化锌(T-ZnO)晶须为增强剂,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由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T-ZnO晶须为增强剂所制备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的力学性能,T-ZnO晶须填加质量分数为6%时,就可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拉伸强度提高到169%,拉伸功几乎提高了100%,冲击强度提高到300%,抗弯的断裂功提高到158%,而压缩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5.
复合材料管状结构的能量吸收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熙  卢国兴  余同希 《工程力学》2003,20(3):155-160
复合材料结构作为防撞结构的能量吸收元件,已经逐步得到工程领域的广泛认同。复合材料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是一种特殊要求的力学性能,它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有其独特之处。综述了近年来复合材料管状结构能量吸收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采用多环过盈装配是解决复合材料飞轮径向强度过低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作者采用平面应力简化模型,提出了计及过盈配合后变形导致实际过盈量增大计算飞轮套装后的初终应力分布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叠加原理计算多环过盈装配旋转飞轮应力的方法;提出了保证飞轮旋转时配合界面不脱离的相关临界转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过盈配合后的变形对初终应力的影响不能忽略;过盈量和套装环数与飞轮的初终应力和相关临界转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化学复合镀层激光处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红红  周明  陈光 《应用激光》2003,23(4):194-197
研究了激光处理对Ni-P -SiC化学复合镀层的影响。借助于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计等设备对激光处理后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对复合镀层进行激光处理可以获得与炉内加热同样的镀层硬度 ,且当激光功率 4 0 0W ,扫描速度 1.5m /min时 ,镀层硬度高于炉内加热的硬度  相似文献   
48.
李爱滨  耿林  翟瑾番 《材料工程》2003,(4):14-16,43
采用SEM 和 Magiscan-2A 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了晶须取向对SiCw/6061Al复合材料在300℃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晶须取向影响着晶须折断程度和转动角度; 随着晶须取向角的增加,晶须转动和折断行为所导致的软化效果下降.同时晶须取向也影响复合材料的热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晶须取向角为0°和30°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应变软化现象, 晶须取向角为45°的复合材料无明显软化现象.晶须取向角为90℃的复合材料表现出应变硬化现象.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T8钢-聚有机硅氧烷仿生减粘降阻复合涂层的表面润湿性、磨料磨损特性及对土壤的减粘降阻性能与金属材料相比,仿生复合涂层的表面憎水性显著提高,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达92°;与45钢相比,其磨料磨损的体积相对耐磨系数为63%,降阻率达15.22%~22.27%  相似文献   
50.
对δ-Al2O3纤维/Al-12Si复合材料室温拉伸强度的分析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存在δ-Al2O3纤维的最小体积分数Vmin和临界体积分数Vcrit,并求出其基体强度σ'm和室温强度σc-δ-Al2O3纤维体积分数Vf直线方程及纤维的临界长度lc和复合材料的剪切应力τi.确定复合材料的ROM预测曲线,应首先判断σ'm是否等于未增强合金的强度σum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