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26篇
  免费   4633篇
  国内免费   3726篇
电工技术   3295篇
技术理论   10篇
综合类   5661篇
化学工业   640篇
金属工艺   367篇
机械仪表   1927篇
建筑科学   2494篇
矿业工程   1129篇
能源动力   327篇
轻工业   532篇
水利工程   1089篇
石油天然气   507篇
武器工业   918篇
无线电   63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36篇
冶金工业   1488篇
原子能技术   82篇
自动化技术   19452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970篇
  2021年   1167篇
  2020年   1242篇
  2019年   895篇
  2018年   835篇
  2017年   1107篇
  2016年   1331篇
  2015年   1505篇
  2014年   2837篇
  2013年   2582篇
  2012年   3154篇
  2011年   3199篇
  2010年   2471篇
  2009年   2714篇
  2008年   2925篇
  2007年   3144篇
  2006年   2862篇
  2005年   2522篇
  2004年   2163篇
  2003年   1912篇
  2002年   1361篇
  2001年   1118篇
  2000年   867篇
  1999年   570篇
  1998年   382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1篇
  196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in ready-retrieved text, training set used to compare with new texts from large-scale real texts corpus is provided. It is based on the data-originated presentation of training set that a special formula to calculate semantic cohesion between new texts and training set is devised. The semantic cohesion of new text is the average value of semantic evaluation of all elements involved, and semantic evaluation of an element depends on its semantic relevance with the training set and on the semantic ratio of its domain to synonymous domain. In terms of empirical verification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semantic cohesion is the key measurement standard of textual retrieval. Despite the advantages of textual retrieval, limitations of formula-raised condition and analyst's accomplishments make the analysis involved in this paper imperfect.  相似文献   
7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贤文  殷志祥  李勇 《计算机教育》2009,(17):135-136,114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一门新兴专业,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很多学校已具有较完善的理论课程,但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不利。我们经过多年的积淀,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优化。  相似文献   
73.
文章通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改革思想与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一般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军事Web信息系统要求用户权限必须严格控制、统一管理、维护简便.基于RBAC的访问控制模型能有效弥补DAC和MAC的不足.针对著名的RBAC96模型的缺陷,提出数据资源以业务功能表示、预设角色与用户临时权限的改进角色权限控制模型.该改进方法已经在某军事Web信息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75.
ID3算法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ID3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相应的详细阐述以及解释说明,并针对ID3算法倾向于取值较多的属性的缺点,引进信息增益率对ID3算法作了改进,并通过实验对改进前后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6.
基于SOA的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服务水平,在迈向信息和服务型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相关应用研究,对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基于SOA实现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模式,并通过实例阐述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组织、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77.
吴俊伟  何良华  方钰 《计算机应用》2008,28(12):3102-3104
为了帮助社交网中新成员寻找与之最为合适的社交圈,尝试采用动态贝叶斯网(DBN)理论解决社交网分析应用中成员(节点)与社交圈(集合)的匹配问题。将圈内成员个人的多项兴趣爱好程度作为描述社交圈基本属性的特征向量,对每一类圈子建立了带有辅助信息形式的DBN模型,求解最大输出概率即为最佳匹配对象。结果表明,在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两方面,该模型都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当前各军种嵌入式系统往往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研制适合自身需求的计算机,结果造成各军种间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烟囱”式发展,品种型号繁多,兼容性差,难以取得统一标准。由当前陆军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对军用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9.
现有的视频显著性检测算法通常采用双流结构提取视频的时空线索,其中运动信息作为双流结构的一个分支,在显著物体发生剧烈或慢速移动时存在运动估计准确率低的问题,并且不合理的训练数据或方案使得权重偏向单个分支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多流网络一致性的视频显著性检测算法MSNC。设计并使用一种新的三重网络结构提取预选目标区域的颜色信息、时序信息和先验特征,通过先验特征补偿运动流的缺陷,并提高运动线索的利用率。采用多流一致性融合模型优化三流分支,得到不同特征的最佳融合方案。同时通过循环训练策略平衡三重网络的权重,以避免网络过度拟合单流分支,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估计和定位的准确率。在Davi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PCSA、SSAV、MGA等算法,该算法的鲁棒性更优,其maxF和S-Measure值分别达到0.893和0.912,MAE仅为0.021。  相似文献   
80.
The capability to study the dynamic formation of plasmonic molecular junction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and it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electronics/plasmonics, single‐entity electrochemistry, and nanooptoelectronics. Here, a facile method to form plasmonic molecular junctions is reported by utilizing single gold nanoparticle (NP) collision events at a highly curved gold nanoelectrode modified with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By using time‐resolved electrochemical current measurement an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the current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facial chemical bonding are successfully observed in the newly formed molecular tunnel junctions during and after the gold NP “hit‐n‐stay” and “hit‐n‐run” collision events. The results lead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gle NP motion and the associated molecular level change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smonic molecular junctions in a single NP collision event. This method also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to study molecular changes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during electron transport in a dynamic molecular tunnel j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