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7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5篇
水利工程   3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通过对四川松林河洪一水电站竖井施工的介绍,阐述了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和竖井超长(大于LM200型反井钻机施工理论深度)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利用LM200反井钻机在遇到诸多问题的情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本工程竖井导井施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2.
结合上海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中线2号泵站的浑水模型试验,针对城市污水泵站存在的前池进水流态较差,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前池流态及降低泥沙淤积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3.
为计算水电站在负荷变动下渠道和压力前池的水位波动过程、分析渠道末端扩散段和压力前池对明渠水位波动的影响,基于明渠和有压管非恒定流理论,采用特征线法求解明渠和压力管道的圣维南方程组、变时步特征线法解决无压渠道和压力管道不同时间步长,构建了“无压引水渠道+扩散段+压力前池+压力钢管”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24.
受地形条件限制,大田河水电站二级电站前池溢洪道泄槽采用沿程台阶和末端消力池消能。初次设计采用台阶粗糙度和台阶溢洪道通用曲线计算泄槽水深。根据电站试运行情况反馈,溢洪道下泄一半设计流量时,陡槽段出现局部水波溅出。设计引入消能率进行泄槽水力学复核计算,从而确定边墙和消力池加高,同时加强新老混凝土结构结合细节处理,实施后经过多年运行实践,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5.
受场地布置尺寸的限制,山东省黄水东调二期工程加压泵站压力前池的扩散角度达到78.8°,大大超出正常前池扩散角的范围.根据该站不同运行工况时的压力前池三维流场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该站压力前池内因扩散角过大而导致存在大范围的回流区,对水泵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为了使该站在前池扩散角很大的情况下能够为水泵进口提供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26.
双向贯流泵泵站进(出)水池流道的设计是整个泵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水力设计,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和标准k-ε模型,在压力和速度耦合的情况下,采用SIMPLEC算法,对双向贯流泵泵站进(出)水池流道内三维不可压缩湍流流场进行模拟,揭示了流道内部的流动形态.研究结果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径流式小水电站前池在使用过程中基本都存在排冰、排污、排砂不利、压力管进水口失控的问题,笔者对水电站前池改造设计方案提出了较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并提供了合理的设计依据,试图开拓出一条新思路,以便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8.
惠南庄泵站前池流道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段有压输水方案的惠南庄泵站前池流道的水力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前池流态及进水口总扩散角、水泵进水池内、外流态及漩涡型态,前池水面线及水面波动等项成果,验证了前池系统水力设计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29.
南水北调中线惠南庄泵站进水前池布置方案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惠南庄泵站这样一座重要的大型城市供水泵站,为了满足其流量大、扬程高、单机容量大、泵站特征参数变幅大等特殊要求,在进水前池的设计中采用前池数值水力仿真分析、水工模型实验及三维紊流数值模拟等试验研究手段弥补现行规范中的一些空白,合理有效地控制前池内部流态对水泵吸水性能影响,分析验证前池的面积和体形布置的合理性;提出泵站运行时各种工况下的前池水位控制方式;优化前池特征运行水位,提高最低运行水位,从而提高水泵机组的安装高程,减少前池、主副厂房等主体建筑物的工程量和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30.
The Upper Baker River Dam utilizes a combination of a floating surface collector (FSC) and a guide net to facilitate the downstream migration of anadromous juvenile fish. The FSC generates attraction currents by withdrawing water from the forebay, upstream of the guide net. The withdrawn water is discharged at the rear of the FSC by two pumps. A three‐dimensional (3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of the forebay of the dam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forebay hydrodynamics generated by the FSC and operation of the powerhouse. The CFD model, consisting of approximately one million computational cells, was validated against field data. Model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a recently proposed strain–velocity–pressure (SVP) hypothesis, to identify hydrodynamic cues responsible for attracting juvenile fish to the FSC. The CFD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FSC pumps generated high velocity jets dominate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downstream of the guide net. Upstream of the guide net, the velocities are weak, except in the region impacted by attraction currents. The sweeping and normal velocities on the guide net are smaller than those suggested by regulatory agencies for designing screens at juvenile fish collection facilitie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