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32篇 |
免费 | 6059篇 |
国内免费 | 345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80篇 |
技术理论 | 5篇 |
综合类 | 5161篇 |
化学工业 | 3452篇 |
金属工艺 | 18487篇 |
机械仪表 | 3431篇 |
建筑科学 | 16325篇 |
矿业工程 | 1256篇 |
能源动力 | 1046篇 |
轻工业 | 1138篇 |
水利工程 | 829篇 |
石油天然气 | 2093篇 |
武器工业 | 443篇 |
无线电 | 45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274篇 |
冶金工业 | 14374篇 |
原子能技术 | 447篇 |
自动化技术 | 4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828篇 |
2023年 | 877篇 |
2022年 | 1727篇 |
2021年 | 2021篇 |
2020年 | 2137篇 |
2019年 | 1676篇 |
2018年 | 1373篇 |
2017年 | 2134篇 |
2016年 | 2202篇 |
2015年 | 2486篇 |
2014年 | 4308篇 |
2013年 | 3753篇 |
2012年 | 5023篇 |
2011年 | 5695篇 |
2010年 | 4304篇 |
2009年 | 4441篇 |
2008年 | 3541篇 |
2007年 | 4577篇 |
2006年 | 4076篇 |
2005年 | 3398篇 |
2004年 | 2828篇 |
2003年 | 2435篇 |
2002年 | 2087篇 |
2001年 | 1744篇 |
2000年 | 1525篇 |
1999年 | 1243篇 |
1998年 | 998篇 |
1997年 | 944篇 |
1996年 | 801篇 |
1995年 | 586篇 |
1994年 | 531篇 |
1993年 | 366篇 |
1992年 | 318篇 |
1991年 | 221篇 |
1990年 | 185篇 |
1989年 | 158篇 |
1988年 | 105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39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5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了解决钢筋绑扎机器人对绑扎点识别准确率低,定位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钢筋绑扎机器人目标识别与定位方法。首先采用YOLOv4算法对绑扎点目标框识别和裁剪,完成绑扎点初始定位;其次设计轮廓角点选取方法,利用角点计算绑扎点的图像坐标;之后通过融入CBAM注意力机制改进Monodepth算法的特征提取部分,解码部分引入路径增强PAN结构,以提高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进一步提高立体匹配精度;最后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定位技术获得绑扎点深度信息,并由坐标变换求解钢筋绑扎机器人手眼坐标系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对绑扎点的精确识别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绑扎点目标框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75%,每秒传输帧数达到54.65;在空间中的定位精度最大误差为11.6mm。可较好地识别定位绑扎点位置,为自动绑扎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42.
943.
944.
945.
目的 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后GCr15轴承钢实现表面纳米化,同时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方法 采用激光冲击强化对GCr15轴承钢进行表面强化。使用三维形貌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显微硬度计、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LXRD)以及摩擦磨损实验仪,对GCr15轴承钢经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 经过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后,GCr15轴承钢的位错密度增加,马氏体分布更加均匀且宽度下降,电子衍射花样呈连续的环状,说明有纳米晶组织生成;有效提高材料表面硬度,与原始试样相比,硬度提升了5.1%,并引入了大小为947 MPa左右、深度约为900 μm的残余压应力层;平均摩擦因数下降,磨痕宽度和深度都减小,磨损率的下降幅度为17%~21%,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并伴随一定的黏着和氧化磨损,耐磨性得到提高。 结论 激光冲击强化使GCr15轴承钢的位错密度增加、马氏体碎化且碳化物数量增加、粒径下降;提高了GCr15轴承钢的硬度并在材料次表层构建了残余压应力层,残余压应力在滑动干摩擦过程中释放,马氏体晶粒细化和残余应力释放可有效提高GCr15轴承钢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探讨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硬度与耐蚀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将2Cr13马氏体不锈钢进行350~550℃、6 h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渗氮层的组织、成分和相结构,使用显微硬度计测试渗氮层的显微硬度,利用电化学腐蚀试验解析评估渗氮层的耐蚀性能。结果 经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处理后,可在马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厚度为2~45μm,N原子分数为20%~25%的渗氮层,其表面显微硬度达1050~1350HV0.25,是基体硬度的4~5倍。350℃时,渗氮层以ε-Fe2-3N相为主,且含有少量αN相;450℃时,渗氮层由αN、ε-Fe2-3N和γ’-Fe4N相构成;渗氮温度升至550℃时,渗氮层由α-Fe、CrN和γ’-Fe4N相构成,αN、ε-Fe2-3N相消失。350、450℃时,渗氮层在3.5%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出现明显钝化区,而未渗氮的2Cr13不锈钢并未发现钝化区,自腐蚀电位Ecorr由未渗... 相似文献
947.
目的 为了实现钢桶轻量化设计,对考虑流固耦合的钢桶进行跌落仿真分析,在保证其抗跌落性能的条件下,对钢桶关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方法 以210 L钢桶为例,利用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垂直跌落、棱跌落和角跌落等3种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建立优化设计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 得到钢桶在3种工况下的总变形量和等效应力情况,并发现钢桶跌落时的薄弱位置位于底部和环筋处,且在角跌落工况下受到的总变形量和等效应力最大;通过改变钢桶的壁厚和环筋距离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出优化设计点,当壁厚设置为1.1 mm,环筋位置对称且均为233.17 mm时,能够减小钢桶的重量并保证其抗跌落性能。结论 通过对钢桶进行跌落强度流固耦合仿真分析和多目标优化设计,获得满足结构强度、减少材料用量的优化结构,降低了包装成本,为包装产品轻量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48.
949.
介绍了用树脂砂轮加工钢球的工艺试验,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树脂砂轮加工的钢球表面质量均匀,无烧伤,表面粗糙度好,钢球的振动值低,离散度小。 相似文献
950.
通过分析加劲巨型薄壁钢管管身段和环管段的外压临界失稳特性,同时根据工程应用实际,考虑了具有相同断面面积的矩形环和T形环对钢管临界失稳指标的影响,得出了加劲环间距采用0.1~0.6倍钢管内半径最为有效,加劲环厚度宜为1~1.5倍管壁厚度,适宜高厚比为5~20的结论,并指出不同尺寸与布置间距的加劲环管段外压临界失稳存在耦合特性.实例分析表明,使用文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加劲巨型薄壁输水钢管外压稳定优化设计可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