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2篇
  免费   2864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电工技术   754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2591篇
化学工业   987篇
金属工艺   484篇
机械仪表   775篇
建筑科学   7961篇
矿业工程   470篇
能源动力   315篇
轻工业   951篇
水利工程   725篇
石油天然气   1368篇
武器工业   117篇
无线电   186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21篇
冶金工业   345篇
原子能技术   155篇
自动化技术   5590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523篇
  2022年   795篇
  2021年   873篇
  2020年   980篇
  2019年   740篇
  2018年   550篇
  2017年   592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748篇
  2014年   1515篇
  2013年   1238篇
  2012年   1520篇
  2011年   1797篇
  2010年   1475篇
  2009年   1441篇
  2008年   1508篇
  2007年   1679篇
  2006年   1439篇
  2005年   1129篇
  2004年   968篇
  2003年   783篇
  2002年   651篇
  2001年   507篇
  2000年   382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981.
砂土地层中盾构掘进时,开挖面支护力不足极易导致开挖面失稳事故。通过3种不同隧道埋深比(C/D=0.5,1和2)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密实砂土地层中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离心试验研究发现,随着开挖面位移的增大,开挖面支护力先减小为极限值而后逐渐增大并最终趋于残余值;开挖面前方土体总体呈现“楔形体+棱柱体”的失稳区;隧道相对浅埋时(如C/D=0.5),极限状态下失稳区已扩展到地表;隧道相对深埋时(如C/D=1和2),极限状态下失稳区尚处于地基内部;极限支护力随着隧道埋深比的增大先增加而后基本保持不变。最后,通过现有几种极限支护力理论计算模型对本文试验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评估了上述理论方法的工程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对砂土地层中盾构开挖面稳定性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2.
任辰  廖少明  焦齐柱  张迪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12):2226-2232
基坑挡土结构的侧向变形数据是反映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现场地质条件与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实际发生的挡土结构变形与设计计算结果在变形值大小及分布形态上存在差异。基于工程经验及挡土结构的受力变形原理,总结归纳了挡土结构典型的变形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贝叶斯概率准则实现对挡土结构实测变形的整体模式及局部模式识别。依此不仅可判明实际施工工况的变化或可能存在的工程缺陷,同时由于其可以提供非正常变形模式的预警,从而弥补了现行规范中仅以变形大小和速率为预警指标的不足,对于提高信息化施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3.
阴帅可  杜雁 《建筑师》2013,(5):96-100
作为兴造的首要环节,"相地"篇在《园冶》全书中至为重要。文章从中国传统层次性的空间秩序认知出发,通过宅园与别墅园的区分,解读该篇六种用地的分类;并进一步在传统关联性思维背景下,分析计成对"地有异宜"和"人有异宜"的考量以及意境的营造与体验,尝试分析文本本身对"相地合宜"的表达与阐释,深入挖掘该篇蕴藏的设计内涵。  相似文献   
984.
本文从建筑的时间性来探讨王澍的建筑作品及思想.试图通过他的作品来阐明并称颂建筑在时间和历史中的多种存在方式,以及当我们穿行其间,或是思考、设计、建造它的时候,建筑如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通过这些作品以及他的写作,来表明空间上的秩序是如何组织以达成那些或缓或急的时间序列。设计创作如何在反复深化中逐渐推进,还有,建成作品如何因变化而持久并且表现各异。本文意欲阐明。建筑的创造性有赖于运动,也正是经由运动,人们才能体验到建筑的秩序与美好。  相似文献   
985.
金云峰  陶楠  范炜 《建筑师》2013,(6):84-91
在梳理及归纳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方园林史的研究进行探讨。主要对近年来大量西方学者所采用的“形式分析”园林史研究做了综述。探讨其研究概念、方法及类型。把其归纳成两类研究方法论——时间形态论和图解研究。分别综述其研究成果。分析各类研究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意义及其局限性等。  相似文献   
986.
全利利  刘颂 《住宅科技》2013,(11):26-28
结合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上海青浦区新建五浦汇配套动迁基地一期工程景观设计过程,从平面布局、节点设计、景观小品设计、植物造景及材料选择等5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较低景观造价控制下营造高质量的节约型小区景观,为更好地利用景观资源,创造低碳宜居的经济适用房居住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7.
在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论证了转型背景下济宁文化景观再认识的必要性,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属性、根基与主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较为科学地认识济宁文化景观的历史蕴藏,并获得对济宁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88.
为响应“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号召,完成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主要任务,广西多个村庄积极开展村庄整治规划。本文以钦州市三娘湾旅游区大环村为例,探索如何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进行村庄环境景观整治,并围绕大环村滨海休闲旅游型村庄的发展要求和特色,重点对村口、河塘及岸线、道路、公共活动场所等村内各类环境景观的整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89.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3):247-257
The current paper is the first study to report quality of urban runoff, focusing on the diffuse sources contributing to pollutant loads in the Delhi watershed. The quality of stormwater runoff from the urban watershed of Delhi was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use practices o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Six sites within the Delhi watershed with different land-use characteristics were selected. The microbial quality of the urban runoff from sub-catchments of Delhi watershed is very poor with Faecal Coliform (FC) levels varying between 6 and 7 log orders.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quality of urban runoff with land-u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mpervious land and population density. Except for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ll other parameters in urban runoff were found to exceed the effluent discharge standards set by the National River Conservation Directorate (NRCD), India. The public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urban runoff via different routes have also been qualitatively estimated.  相似文献   
990.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4):328-343
Determining the daily flow rates and water use patterns of specific household fixtures and appliances is important for water use monitoring, deriv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designing onsite water reuse systems, and efficient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in the urban water sector. Currently, there are a limited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hich address the need to measure flow patterns and volumes of individual household water-using appliances, or which analyze the alternatives to do so.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and compares different methods of obtaining the specific flow patterns and volumes of water used by individual household water-using microcomponents (i.e. toilet, bath/shower, washbasin, washing machine, kitchen sink, dishwasher, etc.) in order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se methodologi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