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0篇
轻工业   11篇
水利工程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作为一种新型的碳材料,碳纳米管( CNTs)在水处理中可能存在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CNTs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就CNTs对水中有机物、藻毒素和细菌多种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Fenton法氧化降解MC-LR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时间、pH、H2O2浓度、Fe2+/H2O2、Fe3+等.正交试验表明,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为H2O2浓度>Fe2+浓度>反应时间>pH.最佳试验条件为:H2O2浓度1.8 mmol/L、Fe2+/H2O2=1:18、初始pH=3、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2...  相似文献   
43.
混凝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凝工艺对水源水中的细胞内和溶解性(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25mg/L时,将原水pH值调节到5.5~6.0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细胞内微囊藻毒素,去除率可达97.4%;投加10mg/L的粉末活性炭对致嗅物质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强化混凝工艺可显著提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均达到60%~70%,原因为强化混凝工艺强化了对小分子弱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4.
生物活性炭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HRT为1,5h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5.3%和35.1%,对MC—RR、MC—Y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和68.79%。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会抑制BAC对MC的去除,大部分MC可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同时使活性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生),部分MC通过吸附作用被去除。  相似文献   
45.
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主要研究了水体中藻细胞体内、外藻毒素的含量关系以及给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在不同阶段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比较。探讨了水厂预加氯除藻及后续加氯杀菌对藻毒素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水库微囊藻毒素-LR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区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EMC-LR)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I MC-LR)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研究了EMC-LR和I MC-LR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SPSS软件,分析EMC-LR和I MC-L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月份和12月份,EMC-LR和I MC-LR均未检出,其高峰值出现在夏秋季。水库全年实测EMC-LR含量为0.941 2±1.337 9μg/L,最大值为5.628 8μg/L,I MC-LR含量为0.0129±0.016 5 pg/cell,最大值为0.083 3 pg/cell。EMC-LR与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藻细胞密度、悬浮物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TN、NO3--N、TN/TP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I MC-LR与NH-N呈负相关性(P<0.05),与TN/TP呈现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47.
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去除微囊藻毒素-L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去除及其反应动力学。在室温和常压下,考察了峰值电压、初始电导率、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降解率影响。结果表明,水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MC-LR的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随着峰值电压的升高,MC-LR的降解率升高。高的溶液初始电导率和初始浓度不利于放电等离子体MC-LR的去除,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增长速率与毒素降解速率呈现正相关性;pH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毒素的去除,反应20min后溶液pH均会下降到3左右,H+浓度直线上升;初始浓度为26.16μg/L的MC-LR经过100min的处理之后降解到0.23μg/L,去除率达到99.35%,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限值1μg/L。  相似文献   
48.
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富营养化水体中某些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而常用的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彻底去除,开发用于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越来越迫切.文章综述了各种高级氧化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Fenton试剂及类Fenton试剂氧化法,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机理和效果,介绍了这些方法在微囊藻毒素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在微囊藻毒素处理方面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母离子扫描(PreI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扫描模式,但较少受到质谱工作者关注。本实验利用PreIS的功能特性和微囊藻毒素(MCs)的分子结构特征,建立了一种鸟枪法用于非靶向快速初筛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中MCs残留。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和质谱参数,选取m/z 135([C9H11O+H]+)为特征碎片峰,快速初步定性筛查了所有含该基团的MCs。实验发现,MCs在质谱气相环境内更容易形成双电荷离子,且谱图较纯净,以[M+2H]2+为主。通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介于0.992 5~0.997 1之间;灵敏度较高,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低于1.25 μg/L和3.99 μg/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8%~8.6%和7.2%~9.1%,重现性较好;方法回收率为68.2%~83.4%,RSD为4.5%~6.8%,能够满足一般分析测试的要求。采用该方法对市售青鱼进行MCs快速初筛,阳性检出率为15%,MCs总浓度为3.4~15.8 μg/kg,主要检出的种类为微囊藻毒素RR(MC-RR)和LR(MC-LR)。该方法能够快速检测青鱼中MCs残留,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0.
利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仪结合紫外-可见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技术建立水体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新方法。通过与GB/T 20466-2006《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对比分析,进行2 种检测技术的评价。CE检测条件为:毛细管柱(60 cm×75 μm i.d.),有效长度为44 cm,分离缓冲溶液为12 mmol/L硼酸盐(pH 9.0),分离电压25 kV,检测波长238 nm,压力6 895 Pa流体动力学进样;优化后的HPLC检测条件为:C18色谱柱(250 mm×4.6 mm i.d.,5 μm),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60∶4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 nm,柱温度35 ℃,流速1 mL/min。结果表明:CE对3 种微囊藻毒素MC-RR、MC-LR和MC-YR的检出限分别是0.16、0.20 μg/mL和0.24 μg/mL,HPLC对3 种微囊藻毒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20、0.079 μg/mL和0.052 μg/mL,这2 个方法的灵敏度相差1 个数量级;加标回收率分别92.5%~106.0%和99.6%~102.5%,CE对应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53%~0.64%和2.67%~3.29%;HPLC法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16%~0.53%和0.80%~1.53%。检测同一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CE检测结果和HPLC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