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4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Sandstones in the Miocene Bhuban and Lower Pliocene Boka Bil Formations contain all of the hydrocarbons so far discovered in the Bengal Basin, Bangladesh. Organic‐rich shale intervals in these formations have source rock potential and are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36 core samples from wells in eight gasfields in the eastern Bengal Basin. Kerogen facies and thermal maturity of these shales were studied using standard organic geochemical and organic petrographic techniques. Organic matter is dominated by Type III kerogen with lesser amounts of Type II. TOC is 0.16–0.90 wt % (Bhuban Formation) and 0.15–0.55 wt % (Boka Bil Formation) and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EOM) is 132–2814 ppm and 235–1458 ppm, respectively. The hydrogen index is 20–181 mg HC/g TOC in the Bhuban shales and 35–282 mg HC/ g TOC in the Boka Bil shales. Vitrinite was the dominant maceral group observed followed by liptinite and inertinite. Gas chromatographic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C/S ratio, n‐alkane CPI, Pr/Ph ratio, hopane Ts/Tm ratio and sterane distribution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n both formation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deposited in conditions which alternated between oxic and sub‐oxic. The geo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hales analysed can be ranked as poor to fair gas‐prone source rocks. The maturity of the samples varies,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ranges from 0.48 to 0.76 %VRr. 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pport a maturity range from just pre‐ oil window to mid‐ oil window.  相似文献   
132.
翡翠岩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翡翠由辉石族、角闪石族、长石族矿物组成。据其矿物成分不同,翡翠的岩性可分成14种类型。其在皮壳上均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33.
皖南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古陆东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针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4.67%~67.33%,Al2O3为15.26%~16.26%,MgO为1.09%~1.37%、K2O/Na2O值高于1.1,A/CNK值为1.00~1.04,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富集Rb、K等元素,亏损Nb、Ta、Zr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90.40~166.94)×10-6,LREE/HREE值为7.15~15.16,(La/Yb)N值为11.60~37.3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 根据全岩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测算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20 ℃~780 ℃,成岩压力为73~169 MPa,侵位深度为2.75~6.39 km,成岩时氧逸度为-17.52~-10.09。综上所述,竹溪岭花岗闪长岩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高温、富水、较高氧逸度的环境下,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撕裂而形成的近EW向板片窗有关。  相似文献   
134.
花岗岩的壳幔混合物源成因及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信息是地质学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但至今还没有适用于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这种基性矿物组合的压力计。依据Patino Douce模拟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试验岩石学研究资料,发现具有基性矿物组合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单斜辉石的Na、Al含量与压力密切相关,得出了压力与单斜辉石中的Na2O含量、Al2O3含量、硬玉分子摩尔分数、契尔马克辉石分子摩尔分数、硬玉分子与契尔马克辉石分子摩尔分数之和的线性关系,以及压力与斜方辉石中Al2O3含量的线性关系,进而得出适用于壳幔混合物源成因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有效地质压力计。这一压力计为了解壳幔混合物源成因花岗岩浆形成的深度提供了研究手段。将地质压力计应用于西秦岭天水地区车河花岗岩体及其中的暗色微粒包体研究,对了解壳幔混合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等深部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5.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小南沟区延长组主要产油层组长61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1储集层具有结构成熟度高而成分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是影响该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6.
王瑞廷        袁海潮    李弦      李国旗  李青锋      李博武  姚志亮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179-193
为了解阿尔金南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岩浆事件,选取曼特里克地区亚干布阳花岗质片麻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亚干布阳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锆石U-Pb年龄为(880.3±3.4)Ma; 岩石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镁质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具有典型的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来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基性岩类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花岗岩区; 阿尔金南缘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岩浆事件可能对应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说明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板块之间在新元古代早期曾经存在板块的汇聚碰撞。  相似文献   
137.
通过海南蓬莱蓝宝石矿区含矿与不含矿玄武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对比,总结出该区含矿玄武岩的特征:(1)基质矿物(主要是长石)结晶较细;(2)富含深源二辉橄榄岩包体;(3)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和辉石,且主要为地幔岩残晶;(4)贫硅、富碱、K质较高。含蓝宝石玄武岩岩浆上升速度快是造成上述岩石学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