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53篇
  免费   3677篇
  国内免费   2542篇
电工技术   1024篇
综合类   2065篇
化学工业   985篇
金属工艺   361篇
机械仪表   1186篇
建筑科学   206篇
矿业工程   217篇
能源动力   90篇
轻工业   343篇
水利工程   102篇
石油天然气   386篇
武器工业   283篇
无线电   423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92篇
冶金工业   950篇
原子能技术   41篇
自动化技术   12905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902篇
  2021年   1032篇
  2020年   1014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617篇
  2017年   740篇
  2016年   839篇
  2015年   893篇
  2014年   1297篇
  2013年   1157篇
  2012年   1467篇
  2011年   1585篇
  2010年   1292篇
  2009年   1328篇
  2008年   1388篇
  2007年   1518篇
  2006年   1339篇
  2005年   1140篇
  2004年   934篇
  2003年   864篇
  2002年   708篇
  2001年   483篇
  2000年   412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26篇
  1976年   23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手势加速度信号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手势识别算法的性能,本文采用了动态时间规整(DTW)识别算法。通过该算法计算测试模板和参考模板的相似度,从而得出识别结果。为了验证该方法,建立了一套手势加速度无线采集系统,并采集了41个志愿者的手势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手势平均识别率在97%以上。与HMM识别算法相比,DTW识别算法在识别的准确率上比HMM识别算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3.
研究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人脑建立神经元网络,使用一部分人脸朝向信息作为训练的实例集,训练稳健后,可以推广应用判断其他人脸的朝向信息,以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人脸朝向。先对图片进行归一化等预处理,再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信息,每幅提取出的特征信息都是8个数据的列向量,构建一个8个输入、17个隐含、3个输出的三层BP网络模型。将训练实例集的特征向量代入训练,调整参数后保证其性能和收敛速度。最后通过大量实验验证,计算机识别的误判率仅为6.7%,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54.
车型识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BP神经网络在车型识别中能够提高车型的识别率。在任何车型大致都可以抽象成一个"工"字型情况下,提取其中的顶长比、前后比和顶高比这三项相对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采用三层3-8-3的BP神经网络,并用14对输入参数离线训练,再用4对新数据进行检验,均得到了预想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55.
56.
The rapidly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mobile devices has changed the methods with which people access various network services and increased network traffic markedl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onitoring. However, as more network services use encryp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 faces many challenges. Although classic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can solve many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port- and payload-based methods, manually extract features that are frequently updated is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 Deep learning has good automatic feature learning capabilities and is an ideal method fo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 particularly encrypted traffic identification; Existing recognition method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primarily use 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s and rely on many labeled samples. However, in real scenarios, labeled sample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obtain. This paper adjusts the structure of the auxiliary classification generation adversarial network (ACGAN) so that it can use unlabeled samples for training, and use the wasserstein distanc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cross entropy as the loss function to achieve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ISCX and USTC data sets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yields markedly better performance when the number of labeled samples is small compared to that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based classifier.  相似文献   
57.
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研究的热点,入侵检测方法包括基于数据挖掘、粗糙集、模式识别、支持向量机和人工免疫等主要技术,详细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在入侵检测应用中的优缺点。通过回顾研究人员近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液压支架工作状态模糊识别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只能监测综采工作面压力,不能对液压支架工作状态进行识别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液压支架工作状态模糊识别系统。该系统可对现有的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压力数据进行模糊识别,根据模糊识别输出值即可判断液压支架的5种工作状态,即降架、移架、升架、增阻、卸压保持;当液压支架处于增阻工作状态且增阻时间过长时,该系统可及时通知液压支架操作工增大液压支架压力,辅助实现顶煤破碎。测试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9.
强力输送带接头识别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现有的强力输送带故障实时检测方法存在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以接头为基准参考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强力输送带接头识别算法。该算法根据接头点的特征,把接头点用一个数值表示出来,并根据这个数值,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分出上、下接头点;然后根据接头的特征,并通过修改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的匹配方式,对接头进行识别。实际应用表明,该算法精度高、速度快,可有效识别强力输送带的接头,满足了强力输送带故障检测中接头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We propose a novel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approach which we call Discriminant Multiple Coupled Latent Subspace framework. It finds the sets of projection directions for different poses such that the projected images of the same subject in different poses are maximally correlated in the latent space. Discriminant analysis with artificially simulated pose errors in the latent space makes it robust to small pose errors caused due to a subject’s incorrect pose estimation. We d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popular latent space learning approaches: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s), Bilinear Model (BLM)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al Analysis (CCA) in the proposed coupled latent subspace framework.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at using more than two poses simultaneously with CCA results in better performance. We report state-of-the-art results for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on CMU PIE and FERET and comparable results on MultiPIE when using only four fiducial points for alignment and intensity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