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61篇 |
免费 | 788篇 |
国内免费 | 51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42篇 |
技术理论 | 3篇 |
综合类 | 1387篇 |
化学工业 | 535篇 |
金属工艺 | 222篇 |
机械仪表 | 292篇 |
建筑科学 | 861篇 |
矿业工程 | 797篇 |
能源动力 | 349篇 |
轻工业 | 214篇 |
水利工程 | 428篇 |
石油天然气 | 483篇 |
武器工业 | 274篇 |
无线电 | 32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40篇 |
冶金工业 | 323篇 |
原子能技术 | 69篇 |
自动化技术 | 10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239篇 |
2018年 | 194篇 |
2017年 | 250篇 |
2016年 | 277篇 |
2015年 | 263篇 |
2014年 | 434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535篇 |
2011年 | 537篇 |
2010年 | 416篇 |
2009年 | 478篇 |
2008年 | 421篇 |
2007年 | 469篇 |
2006年 | 449篇 |
2005年 | 389篇 |
2004年 | 316篇 |
2003年 | 244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模糊逻辑的导弹扩展比例导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大机动目标的拦截制导律一直是现代制导与控制方面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运用模糊逻辑的方法,改进了扩展比例导引律,使导弹在拦截过程中能够有效跟踪导弹至目标视线转率的变化及目标的机动加速度,拦截末段视线转率收敛,实施成功拦截。 相似文献
102.
带落角和时间约束的网络化导弹协同制导律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对网络化导弹的协同攻击问题进行了带命中落角约束和攻击时间约束的协同偏置比例导引律研究。对单枚导弹给出了带命中落角约束的偏置比例导引律,并推导出了对应的导弹剩余攻击时间的估算表达式。针对网络化导弹系统,根据各导弹的剩余攻击时间之差对偏置比例导引律中的比例系数进行调节,设计得到了同时满足命中落角和攻击时间约束的协同偏置比例导引律,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该导引律能够使多枚导弹的攻击时间趋于一致。网络化导弹制导系统数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协同偏置比例导引律及剩余攻击时间估算方法是有效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3.
为提高对未知目标的拦截能力,基于博弈理论,研究了一种由水下拦截器和我方舰艇协同防卫来袭目标的微分制导策略。该策略在三方对策关系基础上,结合视线指令构造协同约束,建立三方自导约束模型,以终端脱靶量和最小能量为性能指标进行协同对策制导律设计。利用伴随原理解决终端问题方法导出具有反馈控制的“零效脱靶量”,并以滚动时域法对制导参数进行实时预测。通过对可捕获条件下不同制导方式来袭目标的拦截仿真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该制导策略弹道性能良好,不受目标机动形式的限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4.
105.
针对无尾飞翼布局的无人机由于取消了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导致纵向、横航向的稳定下降,特别是横航向变为静不安定的问题,设计一种小型飞翼布局无人机全流程飞行控制律。以某型飞翼布局飞机的缩比飞机为控制对象,分析该飞机纵向与横航向的气动特性,采用特征结构配置方式,分别对纵向与横航向进行增稳设计。仿真与实际试飞结果表明:该控制律能够很好地跟踪期望的轨迹,并能有有效地抑制侧风扰动,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heat transfer for the boundary layer flow on a continuous moving surface in power law fluid. The expressions of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with the different heat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s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fluid 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CFD agree well with the proposed expressions. The estimate formulas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giving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110.
基于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建立了概念缝洞结构模型和实际地质模型,采用流线模拟方法探讨了各模型的油水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塔河油田孔、洞、缝空间结构复杂,可分为未充填溶洞、部分充填溶洞、全充填溶洞和裂缝贯穿充填溶洞等4种,不同类型储集体生产特征差异大,井间连通性较好,但横向驱替弱。②研究区不同缝洞结构模型内油水流动规律不同,未充填溶洞内流体均匀流动,在底水驱替下油水界面呈现水平抬升特征;部分充填溶洞在下部充填区表现为底水锥进特征,而上部未充填区油水界面趋于水平抬升,水封下部溶洞内的剩余油;全充填溶洞与砂岩油藏油水流动特征一致,底水锥状驱替;中大尺度裂缝穿过充填溶洞时,裂缝为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呈现裂缝水窜特征,在油井钻遇的充填洞一侧沿缝面到井底呈水锥特征,而缝外侧溶洞内原油基本未动用,为高角度裂缝屏蔽剩余油。③研究区在天然能量开发条件下,流体流动仅受井周有效储集体发育规模控制,以垂向流动为主,单井有效动用范围局限;多井生产时,井间流线仅在油水界面以下相连且分布范围较广,井间干扰少;注水开采期间,井间流线仍以垂向分布为主,仅在底部统一水体位置注采时,井间连接较好,注入水横向驱替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