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90篇
  免费   3745篇
  国内免费   5009篇
电工技术   459篇
综合类   2866篇
化学工业   1155篇
金属工艺   194篇
机械仪表   396篇
建筑科学   12845篇
矿业工程   6123篇
能源动力   538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3455篇
石油天然气   4286篇
武器工业   147篇
无线电   4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6篇
冶金工业   767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592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869篇
  2021年   1093篇
  2020年   1050篇
  2019年   850篇
  2018年   771篇
  2017年   1065篇
  2016年   1162篇
  2015年   1133篇
  2014年   1981篇
  2013年   1615篇
  2012年   2476篇
  2011年   2590篇
  2010年   2029篇
  2009年   2056篇
  2008年   1805篇
  2007年   2073篇
  2006年   1850篇
  2005年   1680篇
  2004年   1406篇
  2003年   1110篇
  2002年   796篇
  2001年   638篇
  2000年   623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Surfactant-aided gravity drainage is an improved oil recovery technique for water-invaded zone in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s, which are mostly oil-wet or mixed-wet rocks. The re-infiltration mechanism in water-invaded zone 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oil vertical movement in gravity drainage processes. In this work,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re-infiltration in surfactant-aided gravity drainage, in comparison to oil–water gravity drainage is presented using an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validated model. A column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matrix blocks. These blocks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horizontal fractures. A storage tank is considered on top of the model to store depleted oil from matrix blocks. The stacked-blocks model for re-infiltration is validated and verified to simulate water and chemical flooding using a mesh independency study and experimental flooding data in a composite core experiment. Using this model, several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rock and fluid properties, rock saturation functions, wettability alteration, surfactant adsorption, and capillary continuity on re-infiltration.  相似文献   
182.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结晶过程是认识其成矿作用的重要方面。前人利用冷却模型所推测出的侵入变质围岩的伟晶岩冷却时间为几天至几千年,但对侵位于花岗岩中伟晶岩的结晶过程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对新疆大喀拉苏及镜儿泉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研究显示,两处伟晶岩的侵位模式不同,侵位时花岗岩围岩的温度有别。大喀拉苏1号伟晶岩(年龄为(248.4±2.1)~(228.4±0.3)Ma)主要侵位于较冷花岗岩围岩(年龄为(261.4±2.1)Ma)的席理面,边缘可能出现过度冷却。最新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显示,镜儿泉1号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为(250.8±1.0)Ma,熔体侵位于温度较高的花岗岩(年龄为(252.9±1.9)Ma)内部断层,其冷却结晶受花岗岩温度及区域地热梯度制约,冷却时间可能超过3 Ma。综上所述,过度冷却模型的适用性、铌钽铁矿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同位素年龄与冷却模型所得结晶时间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3.
依托吉林引松工程开展隧道掘进机(TBM)施工参数预测研究,提出TBM施工数据分段提取算法,提取上升段前30 s的总推进力、刀盘转速、推进速度、刀盘扭矩、刀盘转速电位器设定值、推进速度电位器设定值、贯入度、贯入度指数(FPI)、扭矩切深指数(TPI)9个参数作为输入;通过局部线性嵌入(LLE)完成对上升段数据特征的降维;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建立TBM施工控制参数(推进速度、刀盘转速)和负载参数(总推进力、刀盘扭矩)预测模型. 分析是否结合前一掘进循环的FPI、TPI指数进行预测对预测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推进速度、刀盘转速、总推进力、刀盘扭矩的预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平均预测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小于15%,验证了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为TBM现场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4.
为了构建公路隧道衬砌碳化耐久性的定量设计方法,对比各碳化深度计算模型与实测数据,选定衬砌碳化的最优模型;根据实测数据分析隧道环境温湿度与洞外大气关系,基于全国气象监测站的温湿度数据,建立公路隧道运营环境温湿度区划;考虑公路隧道CO2的释放源项并参照实测数据,构建隧道运营环境CO2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以碳化劣化速率梯度相等为原则,对我国隧道碳化环境进行分区,结合分区推荐我国公路隧道衬砌碳化耐久性定量设计的具体方法. 研究发现:隧道环境湿度与大气湿度相当,隧道环境温度变化趋势与大气环境一致,两者均值接近. 公路隧道内部CO2体积分数与CO体积分数呈线性关系. 云南、贵州区修建的隧道工程衬砌受环境影响较大,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待建隧道在进行衬砌耐久性设计时可以忽略碳化影响,其余全国大面积区域隧道衬砌的碳化耐久性设计可以对应《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中环境作用等级中的“轻度”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5.
基于风洞高频天平测力试验,获取抱杆结构在不同风向角和平臂姿态条件下的体型系数;建立施工全过程中典型工况下双平臂抱杆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抱杆结构在多种施工工况和不同风向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和风振系数,并与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风振系数取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对于抱杆杆身部分,基于时程分析的风振系数结果沿高度变化规律比规范风振系数更加复杂;对于第一道腰环拉索以上部分,即抱杆顶部悬臂部分,规范给出的风振系数较为保守,显著大于时程分析方法风振系数. 对于抗风最不利工况,抱杆顶部在0°和45°风向角下的时程风振系数分别达到3.05,2.24(45°x向)和2.28(45°y向).  相似文献   
186.
依托作为河北省交通厅重点研究项目"高速公路复杂地层双连拱隧道施工控制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以张石高速公路某连拱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导洞双侧洞法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了有关浅埋软弱岩体隧道一般施工监测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7.
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侧墙掺气减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工程中通常采用强迫掺气减蚀措施,防止泄水建筑物在高速水流作用下发生空蚀破坏,但在保护过流面底板的同时,忽视了对其侧墙的保护。为了减免位于高流速区域和低压区域侧墙发生空化空蚀,消除侧墙清水区,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对龙抬头明流泄洪洞下游边墙掺气减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反弧末端加折流器(突扩)和突跌掺气方式。结果表明,采用突扩和突跌的掺气方式后,侧墙水流的出射角增大,侧空腔畅通,并直接和底空腔相连,有助于掺气坎后水舌的全断面的掺气,对侧墙和底板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8.
为了研究磷矿反浮脱硅过程中,胍基阳离子磷矿捕收剂的作用机理,以N-椰油基-1,3-丙撑二胺、单氰胺、乙酸为原料制得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用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测试了该药剂与3种矿物作用前后的接触角、Zeta电位、红外光谱,进行了石英、白云石、胶磷矿的纯矿物浮选试验等。结果表明:该合成药剂属胍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广泛pH值范围内,对石英的捕收能力较强,对白云石次之,对胶磷矿较弱;在弱碱性下,对白云石捕收性能有所提高;相较白云石、胶磷矿,该药剂更易与石英产生吸附作用,使矿物表面呈现疏水性;接触角、Zeta电位、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说明与3种矿物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试验结果说明该胍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磷矿反浮脱硅捕收剂。  相似文献   
189.
Entrapment neuropathy (EN) is a prevalent and debilitative condition caused by a complex pathogenesis that involves a chronic compression–edema–ischemia cascade and perineural adhesion that results in excessive shear stress during motion.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an easily accessible and surgery-free animal model mimicking the mixed etiology is currently lacking, thus limi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his proof-of-concept study, we used ultrasound-guided perineural injection of a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co-glycoilide) carboxylic acid (mPEG-PLGA-BOX) hydrogel near the rat’s sciatic nerve to induce EN, as confirmed sonographically, electrophysiolog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The nerve that was injected with hydrogel appeared unevenly contoured and swollen proximally with slowed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ies across the injected segments, thus showing the compressive features of EN. Histology showed perineural cellular infiltration, deposition of irregular collagen fibers, and a possible early demyelination process, thu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dhesions. The novel method provides a surgery-free and cost-effective way to establish a small-animal model of EN that has mixed compression and adhesion featur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additional elucidation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N and the search for promising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90.
为探究双孔爆破时炮孔间距和额外自由面对爆破过程中爆破损伤的影响,基于RHT(Riedel-Hiermaier-Thoma)损伤本构建立了多组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模型损伤云图研究不同爆破条件下的岩石爆破过程,通过自定义变量—有效损伤率的变化探究炮孔周围岩石损伤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炮孔间距的增加,岩石有效损伤率逐渐递减,相同截面处的有效损伤率在炮孔间距最小的方案中最大,相邻炮孔间的爆破能量叠加作用随炮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弱,合适的炮孔间距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爆破效果;岩石有效损伤率随着自由面到炮孔中心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爆破能量倾向于向自由面方向传播,额外自由面对爆破能量分布的影响随自由面与炮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弱。数值模拟结果对研究双孔爆破能量的传递法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