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83篇
  免费   3736篇
  国内免费   5008篇
电工技术   459篇
综合类   2859篇
化学工业   1155篇
金属工艺   194篇
机械仪表   396篇
建筑科学   12839篇
矿业工程   6123篇
能源动力   537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3454篇
石油天然气   4286篇
武器工业   145篇
无线电   4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6篇
冶金工业   767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592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869篇
  2021年   1091篇
  2020年   1050篇
  2019年   850篇
  2018年   771篇
  2017年   1065篇
  2016年   1162篇
  2015年   1133篇
  2014年   1981篇
  2013年   1615篇
  2012年   2476篇
  2011年   2590篇
  2010年   2029篇
  2009年   2056篇
  2008年   1805篇
  2007年   2073篇
  2006年   1850篇
  2005年   1680篇
  2004年   1406篇
  2003年   1110篇
  2002年   796篇
  2001年   638篇
  2000年   623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60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基于风洞高频天平测力试验,获取抱杆结构在不同风向角和平臂姿态条件下的体型系数;建立施工全过程中典型工况下双平臂抱杆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抱杆结构在多种施工工况和不同风向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和风振系数,并与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的风振系数取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对于抱杆杆身部分,基于时程分析的风振系数结果沿高度变化规律比规范风振系数更加复杂;对于第一道腰环拉索以上部分,即抱杆顶部悬臂部分,规范给出的风振系数较为保守,显著大于时程分析方法风振系数. 对于抗风最不利工况,抱杆顶部在0°和45°风向角下的时程风振系数分别达到3.05,2.24(45°x向)和2.28(45°y向).  相似文献   
212.
巨型滑坡全球不常见,但是破坏性极强,其识别对于加深区域构造背景的认识,防灾减灾和工程建设均有指导意义。基于遥感解译、无人机地形测绘和现场调查,报道了新发现的八宿巨型滑坡及其残留堆积体特征,初步分析了成因机制与演变过程,估算了滑坡方量。主要结论如下:(1)八宿滑坡发育于怒江缝合带的夏里-八宿裂谷带内,岩性以古生界加玉桥岩群大理岩组和侏罗系马里组变质砂泥岩为主,上部岩层产状为陡倾顺坡向,下部岩层产状为陡倾逆坡向,岸坡结构总体上为上硬下软;(2)滑坡区横跨冷曲的左右两岸,长约7200m,宽约4800m,面积约22.5km2,估算方量约35×108m3,目前残余方量约14×108m3,是国内已经确认的方量最大的滑坡;(3)滑坡极可能属于历史地震诱发的高速堵江滑坡,堰塞坝高度约185m,堆积体碎裂化严重,且在冷曲右岸爬升超过600m。滑坡形成后,堆积区历经了堰塞坝溃决、多拉寺次级滑坡、泥石流堆积与冲刷、表面流水冲刷等改造过程,但是滑坡地貌特征整体保存良好。由于滑坡和泥石流堵江,冷曲在滑坡区先后两次改道;(4)从滑坡与冷曲的演变过程来看,推测滑坡的发生时间应在晚更新世。即八宿滑坡为古滑坡;(5)八宿巨型滑坡的发现说明迄今为止我们对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川藏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加强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论证,确保施工与运行期安全。  相似文献   
213.
依托作为河北省交通厅重点研究项目"高速公路复杂地层双连拱隧道施工控制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以张石高速公路某连拱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导洞双侧洞法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了有关浅埋软弱岩体隧道一般施工监测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14.
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侧墙掺气减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工程中通常采用强迫掺气减蚀措施,防止泄水建筑物在高速水流作用下发生空蚀破坏,但在保护过流面底板的同时,忽视了对其侧墙的保护。为了减免位于高流速区域和低压区域侧墙发生空化空蚀,消除侧墙清水区,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对龙抬头明流泄洪洞下游边墙掺气减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反弧末端加折流器(突扩)和突跌掺气方式。结果表明,采用突扩和突跌的掺气方式后,侧墙水流的出射角增大,侧空腔畅通,并直接和底空腔相连,有助于掺气坎后水舌的全断面的掺气,对侧墙和底板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15.
为了研究磷矿反浮脱硅过程中,胍基阳离子磷矿捕收剂的作用机理,以N-椰油基-1,3-丙撑二胺、单氰胺、乙酸为原料制得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用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表征,测试了该药剂与3种矿物作用前后的接触角、Zeta电位、红外光谱,进行了石英、白云石、胶磷矿的纯矿物浮选试验等。结果表明:该合成药剂属胍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广泛pH值范围内,对石英的捕收能力较强,对白云石次之,对胶磷矿较弱;在弱碱性下,对白云石捕收性能有所提高;相较白云石、胶磷矿,该药剂更易与石英产生吸附作用,使矿物表面呈现疏水性;接触角、Zeta电位、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说明与3种矿物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试验结果说明该胍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磷矿反浮脱硅捕收剂。  相似文献   
216.
In multi-seam mining, the interlayer rock strata between the upper coal seam(UCS) and the lower coal seam(LCS) appear damage and strength weakening after mining the UCS. Ground stability control of the gob-side entry retaining(GER) under the gob with close distance coal seams(CDCS)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due to little attention to GER under this condi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surrounding rock stability control and technical parameters design for GER under the gob with CDCS. The floor rock strata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fter mining the UCS is first evaluated and the damage factor of the interlayer rock strata below the UCS is also determined. Then, a structural mechanics model of GER surrounding rock is set up to obtain the main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side-roadway backfill body(SBB) including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SBB width calculation formula. The optimal SBB width and the water-to-cement ratio of high water quick-setting material(HWQM) to construct the SBB are determined as 1.2 m and 1.5:1.0,respectively. Finally, engineering trial tests of GER ar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at #5210 track transportation roadway of Xingwu Colliery. Research results can guide GER design under similar mining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17.
风环境是评价人居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耸楼宇应运而生,这些楼宇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已有小区的风环境,给小区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困扰,而当前对该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还十分匮乏。以长沙通用时代国际社区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尺度风洞(10 m×3 m×21 m)对新增高耸建筑后的小区风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多工况试验研究,并基于超越概率法对有无新增高耸建筑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小区平均风剖面与湍流度剖面指数值要远高于规范值,表明城市小区具有较大的地表粗糙度。新增高耸建筑会显著改变其邻近区域风环境,如高耸建筑对通用时代小区100、200、300 m范围内平均风速分别造成了25%、6%和2%的加速作用,在增加高耸建筑后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超越概率最大值分别增加了2倍和6倍。  相似文献   
218.
盾构掌子面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分析多侧重于土性参数的变异性,较少考虑支护压力的变异性。基于K-L级数分解法建立描述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三维随机场,研究土性参数变异性对掌子面失稳模式、极限支护应力的影响规律,讨论支护压力的均值与变异系数对失效概率的影响,并据此确定支护压力均值特征值。结果表明:黏性土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空间变异性对掌子面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其中内摩擦角的影响更甚;掌子面失稳模式与随机场局部分布密切相关,当掌子面前方随机场较分散时,可能发生局部破坏;掌子面的失效概率与支护压力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密切相关,支护压力的均值越大,变异系数越小,失效概率越小;提出了掌子面支护压力均值特征值的概念,并结合失效概率给出了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19.
增湿条件下,膨胀土的强度会降低并产生膨胀力,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膨胀土隧道围岩稳定性会严重降低,有必要研究增湿条件下膨胀土隧道围岩的变形和衬砌受力。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膨胀土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研究,对不同含水率的重塑膨胀土进行剪切试验,得出摩擦角、黏聚力与含水率的拟合关系式,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膨胀土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温度场模块模拟隧道围岩增湿膨胀,得出隧道增湿前后应力与位移的变化规律,同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膨胀土浅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岩增湿之后,围岩拱腰处的应力值增加明显,拱顶和拱底处应力值减小;衬砌的拱底处纵向位移值增加,拱顶处纵向位移值减小。通过设计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到对膨胀土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增湿强度,其次为覆跨比、膨胀厚度和膨胀系数。  相似文献   
220.
Entrapment neuropathy (EN) is a prevalent and debilitative condition caused by a complex pathogenesis that involves a chronic compression–edema–ischemia cascade and perineural adhesion that results in excessive shear stress during motion. Despite decades of research, an easily accessible and surgery-free animal model mimicking the mixed etiology is currently lacking, thus limi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his proof-of-concept study, we used ultrasound-guided perineural injection of a 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co-glycoilide) carboxylic acid (mPEG-PLGA-BOX) hydrogel near the rat’s sciatic nerve to induce EN, as confirmed sonographically, electrophysiolog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The nerve that was injected with hydrogel appeared unevenly contoured and swollen proximally with slowed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ies across the injected segments, thus showing the compressive features of EN. Histology showed perineural cellular infiltration, deposition of irregular collagen fibers, and a possible early demyelination process, thu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dhesions. The novel method provides a surgery-free and cost-effective way to establish a small-animal model of EN that has mixed compression and adhesion featur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additional elucidation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EN and the search for promising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