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7篇
  免费   1425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电工技术   338篇
综合类   1292篇
化学工业   306篇
金属工艺   89篇
机械仪表   306篇
建筑科学   7572篇
矿业工程   1110篇
能源动力   279篇
轻工业   33篇
水利工程   1866篇
石油天然气   41篇
武器工业   127篇
无线电   3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94篇
冶金工业   126篇
原子能技术   15篇
自动化技术   46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477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966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1210篇
  2011年   1294篇
  2010年   1090篇
  2009年   1080篇
  2008年   899篇
  2007年   1071篇
  2006年   797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371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杨波  刘浩 《人民长江》2017,48(15):57-61
楔形环管片是盾构隧道曲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珠海-澳门轻轨某急弯隧道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了楔形环管片在不同管片幅宽、楔形量、隧道曲率半径、千斤顶压力等条件下管片纵向接头的受力情况,重点分析了管片环间接头的最大正负弯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盾构隧道曲线半径减小,正负最大弯矩均增大,不同隧道转弯半径下,管片最大正负弯矩均随接头抗弯刚度的增大而增大;不论正负弯矩,均有管片幅宽越小最大弯矩越大的现象。不同管片幅宽下,管片最大正负弯矩均随接头抗弯刚度的增大而增大;曲线半径为150 m时,最大正弯矩基本随着千斤顶压力呈线性增大的趋势,最大约为1 180 k N·m。研究结果对今后的急弯盾构隧道管片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水工隧洞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对保证其长期稳定性具有关键的作用。该文以中部引黄施工支洞为例进行实态建模,通过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未加强支护前,锁脚锚杆所受的压应力已超过锚杆的抗压强度,拱脚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拱顶、底板部位;加强支护后,钢拱架变形、钢拱架轴力和锚杆最大拉应力都得到减小。支护效果稳定且能够满足施工及后期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03.
隧道式锚碇的变形破坏机制涉及到结构与围岩的协同作用问题。以华丽高速公路金安金沙江悬索桥两岸隧道锚变形破坏机制为研究对象,利用工程类比法评价了其稳定性控制要素,设计了超载数值试验。根据塑性区的扩展过程确定了施工安全监测和需要采取预加固的重点部位,确定了隧道锚围岩的破坏模式。根据锚面监测点位移由mm到cm量级突变确定的两岸锚岩系统极限荷载均为6~8倍设计缆力,则锚岩系统的设计承载力取3倍设计缆力下变形安全是有保障的。丽江岸塑性区在10 P下贯通;华坪岸塑性区在14 P下贯通。设计缆力作用下,丽江岸锚碇最大位移1.5 mm、围岩1.2 mm、地表0.5 mm;华坪岸锚碇最大位移1.7 mm、围岩1.5 mm、地表0.7 mm,其响应顺序为后锚面监测点前锚面监测点锚碇中间岩体地表点,可作为后期结构及围岩安全监测布点和预警的参考,也证明当前设计缆力下变形和强度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泥岩隧道的特殊性,通过优化光面爆破的爆破参数,讨论泥岩隧道掘进的经济性、安全性。采用预埋振速传感器监测的方式,分析光面爆破对隧道周围岩体的扰动。现场光爆技术应用效果显著,隧道开挖轮廓线内基本未出现超欠挖现象,半孔率达86%以上,爆破进尺提升约15%,孔痕长度基本均匀分布一般都在孔长的66%以上;萨道夫斯基公式的系数K衰减明显、α基本稳定,光爆的振动速度和围岩扰动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5.
依托在建的甸头隧道,开展隧道开挖是否考虑初期支护下车辆荷载对围岩及大西二级公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隧道顶部及腰部发生沉降,底部发生隆起,初衬的施加可以有效抑制隧道周边围岩的变形,且可减小车辆荷载对围岩位移的影响;三台阶开挖时,隧道中部开挖引起地表发生剧烈沉降,初衬的施加可以减小地表的沉降,减小车辆荷载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因此,无初支的情况下,当公路有车辆通过时,隧道整体变形较大,路面可能由于差异沉降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06.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water decomposition were examined for photocatalysts using hexa- and octa-titanates and TiO2(B) with different tunnel space in the structure. Using RuO2 as promoter, M2Ti6O13 (M = Li, Na, K, Rb) showed the stoichiometric production of Hz and O2 except for Li, whereas H2Ti8O17 and TiO2(B) had very low activity producing only hydrogen as a product. The effects of promoters on Na2Ti6O13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increased in the order of RuO2 > RuO2 + IrO2 > IrO2 > RuO2 + Pt > MnO2. These effects along with other related ones are discussed: it emerges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 tunnels is importan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high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7.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腐蚀防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清安 《电镀与涂饰》1996,15(4):39-40,58
简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局部腐蚀、点蚀、钝化膜形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8.
李小顺  冯艺  彭望 《人民长江》2017,48(2):74-78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国际上近年发展的一项集光、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获取空间数据。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放空检修时发现少数洞内存在混凝土破损情况,但受时间与费用等因素限制,难于以采用常规手段详细检查混凝土表面缺陷与变形等问题。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隧洞进行全断面扫描,及时探查了混凝土表面的缺陷并进行了处理,确保了工程安全运行;同时,还得到混凝土表面的三维坐标信息,建立了混凝土表面缺陷基准数据库,可为后续进一步分析混凝土表面缺陷的变化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水流充分掺气可以避免高流速泄洪设施发生空蚀,但也会改变相关水力特性。通过对某大坝泄洪洞掺气设施水力模型试验及关于水流表面自掺气发生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在全程流速超过38 m/s,长度达550 m的明流洞内仅布置一级掺气设施的建议,较通常情况减少了两级;并针对泄洪洞出流方向与河道流向交角达60°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一种大差动异型鼻坎消能工。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其挑流水舌沿河道纵向扩散良好,水舌外缘与河道对岸保持了30 m以上的安全距离。该泄洪洞建成后经历了高水头、较长时间的泄洪运行,明流洞和鼻坎消能工均无空蚀发生,但挑坎水舌却冲刷到对岸边坡。  相似文献   
110.
DoS攻击是威胁IPv4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IPv6的发展,相关安全问题也逐步体现并影响IPv6网络的正常运行.该文指出利用IPv6和隧道主机的多地址性,攻击者可获得大量合法IPv6地址,通过伪装成多个虚拟主机实施对目标设备的DoS攻击.这种攻击具有大量的可用地址范围,且受控于同一真实主机,通过不断使用新地址和多地址间配合,可避开以IP为单位的传统检测与防御策略,并可有效放大攻击节点数目或减少实际攻击节点数量.为此提出了基于地址特征分类的防御框架(defense framework based on addresses classification,DFAC).通过分类不同地址特征,构造特征子集,在特征子集基础上实施对虚拟主机攻击的检测和防御,解决虚拟主机引发的放大问题.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DFAC有效地降低了上述DoS攻击对系统负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