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51篇 |
免费 | 794篇 |
国内免费 | 34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35篇 |
综合类 | 591篇 |
化学工业 | 686篇 |
金属工艺 | 369篇 |
机械仪表 | 306篇 |
建筑科学 | 828篇 |
矿业工程 | 1288篇 |
能源动力 | 148篇 |
轻工业 | 393篇 |
水利工程 | 434篇 |
石油天然气 | 273篇 |
武器工业 | 36篇 |
无线电 | 28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84篇 |
冶金工业 | 468篇 |
原子能技术 | 37篇 |
自动化技术 | 6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250篇 |
2021年 | 259篇 |
2020年 | 237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219篇 |
2016年 | 271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434篇 |
2013年 | 359篇 |
2012年 | 500篇 |
2011年 | 479篇 |
2010年 | 361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383篇 |
2006年 | 363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23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拌合物的特性,并针对这些特性提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对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4.
杨纪光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9,71(6):82-88
尾砂级配为影响膏体充填体强度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配制8组不同颗粒级配的尾砂试样,在实验室中进行标准养护条件下和井下养护条件下充填体抗压强度的试验测试,对比分析尾砂级配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并到井下采场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尾砂中+150μm含量的增加,配制的充填料浆形成的充填体强度先增大后降低。优化组合后的合理级配尾砂制备成的膏体充填料浆在同等条件下充填体强度最高。试验数据可为该矿膏体充填工艺流程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996.
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过程中,合理确定隔离矿柱厚度对保证过渡采场安全回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隔离矿柱力学模型,分析隔离矿柱破坏特征,建立了隔离矿柱的系统总势能关系式;基于突变理论,推导出隔离矿柱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尖点突变模型失稳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建立了隔离矿柱安全厚度的计算模型。将此计算模型应用于研究鄂东某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厚度,理论计算的隔离矿柱厚度取值范围为15.49~19.36m。在数值模拟验证和工程试验生产中,取隔离矿柱厚度为17.50m时,隔离矿柱处于稳定状态。理论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突变理论可解释隔离矿柱失稳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模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悦洋银多金属矿在福建闽南山区贵金属矿山中首次应用了高浓度全自流银铜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料浆浓度达到70%,属福建省尾砂自流充填浓度最高的充填方法。将全尾砂浆、水泥及适量调浓水经搅拌后制成高浓度的充填料浆,通过充填管道自流输送至井下采空区进行充填。有效保证了井下安全开采,矿石回采率提高到80%以上,同时每年减少45%的尾砂排放量,年节省尾矿库费用113.6~227.2万元。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灰色预测模型GM(1,1)更适用于短期预测的问题,以其为基础采用等维新息和等维灰数递补两种动态灰色预测方法对矿山地表的沉降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研究。探讨了等维新息模型和等维灰数递补模型预测的实现机理,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和精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等维新息模型可以利用新息调整灰色模型,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可以利用灰度约束灰平面的大小,两者相结合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工程实践表明:将等维新息模型和等维灰数递补模型结合运用,适用于中长期的沉降预测,能够获得更为合理和精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