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5篇 |
免费 | 782篇 |
国内免费 | 62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0篇 |
综合类 | 388篇 |
化学工业 | 1090篇 |
金属工艺 | 280篇 |
机械仪表 | 133篇 |
建筑科学 | 96篇 |
矿业工程 | 93篇 |
能源动力 | 84篇 |
轻工业 | 119篇 |
水利工程 | 49篇 |
石油天然气 | 341篇 |
武器工业 | 16篇 |
无线电 | 79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06篇 |
冶金工业 | 139篇 |
原子能技术 | 46篇 |
自动化技术 | 17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95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90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322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87篇 |
2011年 | 349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270篇 |
2007年 | 242篇 |
2006年 | 214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郑玉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38-40
根据铜庄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油田开发中的矛盾,通过优化注水方案,并综合运用细分层开采、分层配注、压裂引效、产出剖面调整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减缓非均质性小断块低渗油藏产量递减速度。为该区块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3.
新型粘性暂堵技术是采用一种粘性酸液体系作为暂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层,使酸液转向低渗透层.这种粘性酸液体系在高温下能保持较高的粘度,耐温性能良好,酸化后其粘度能很快降低,对储层伤害小.室内并联岩心实验模拟暂堵酸化,结果表明,暂堵效果较好,由此建立了非均质储层粘性暂堵酸化的数学模型.粘性暂堵技术解决了常规颗粒暂堵剂耐温性能较差的问题,适用于非均质性较强、小层较薄的气藏.采用这项技术在大北气藏进行了暂堵酸化施工,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采气指数增加了2.2~19倍,对开发类似气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4.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可以看成是有偏VSP反射波资料处理的一种延伸。由于一对井间地震资料相当于近千个有偏VSP,加上反射角增大和频率大幅度提高(约10倍),因此,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此,对井问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些技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指出井间地震资料具有反射波场较弱、频率很高、管道波能量很强等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从空间属性建立、数据选排(抽道集)、道编辑、频谱分析、随机噪声压制和管波等相干噪声压制诸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波场分离和成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井间地震资料的高频特性给噪声压制和同相叠加处理造成的困难,通过提高叠加次数予以解决,对于大反射角对同相叠加造成的影响,则采用限角叠加技术来解决。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措施合理有效,获得的反射波剖面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35.
非均质油藏复合驱合理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油田三元复合驱油实际需求,通过调整活性剂、聚合物和碱的类型和配方组成,在两种具有大庆油田油藏典型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上对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评价。结果表明,非均质油藏三元复合驱应当兼顾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将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和碱的浓度分别降低到0.1%和0.8%,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界面张力保持为0.01mN/m,并适当增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或增加聚合物浓度,低活性剂浓度三元复合体系驱原油的采收率可以增加20%以上。 相似文献
36.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39(6):1305-1310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胜利油田近年来先后研发了非均相体系、乳液表面活性剂体系等新型驱油体系,其驱油机理与传统化学驱油体系有明显的区别,现有商业化数值模拟软件无法有效表征,而自研数值模拟软件存在运算速度慢、难以支撑大规模矿场应用等难题。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SLCHEM,在室内实验与机理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粘弹性颗粒孔喉通过系数的非均相复合驱数学模型以及表征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增粘特征的数学模型,实现了相应的模拟功能,开展了室内试验的拟合与矿场模型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综合应用顺序全隐式快速求解算法、并行解法及交替方向解法,实现了百万级规模模型的快速计算。通过概念模型进行了计算效率测试,在网格数100×104、井数116口、生产历史5a条件下,计算速度为2.9h。室内实验验证与矿场实际应用表明,与商业化软件相比,改造后的SLCHEM软件能够实现对新型驱油体系室内实验结果与矿场动态指标的准确拟合,可为化学驱方案优化与动态分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38.
In earlier works on transmitter power control in cellular radio systems, the problem of whether a 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threshold is achievable is determined by apparently different rules for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SIR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unified and more universal framework for both cases. We also highligh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given SIR threshold vector for the heterogeneous SIR system is achievable, although so far there is no gener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相似文献
39.
K. Nakano S. Tomiya M. Ukita H. Yoshida S. Itoh E. Morita M. Ikeda A. Ishibashi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1996,25(2):213-216
Using electroluminescence (EL) topograph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we investigated the nonluminescent regions
which form while current is being injected into ZnMgSSe/ZnSSe/ZnCdSe-based blue light emitters. Small dark spots were observed
just after turn-on and spread out forming rough nonluminescent triangles in the <100> directions in the EL image of the active
region. TEM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small dark spots are pre-existing stacking faults originating at the substrate/epitaxial
layer interface. The nonluminescent triangles were found to be a dense region of dislocation dipoles and dislocation loops.
Each dipole was aligned along two <110> directions in the {111} planes. The Burgers vectors were of the type a/2<011> inclined
at 45° to the (001) junction plane. 相似文献
40.
Mechanism of defect formation in low-dose oxygen implanted silicon-on-insulator materi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efects and microstructure of low-dose (<0.7 × 1018 cm−2), oxygen-implanted silicon-on-insulator (SIMOX) material were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implant dose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by plan-view and cross-section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threading-dislocations in low-dose (0.2∼0.3×1018 cm−2), annealed SIMOX originate from unfaulting of long (∼10 μm), shallow (0.3 μm), extrinsic stacking faults generated during
the ramping stage of annealing. As dose increases, the defect density is reduce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uried oxide layer
evolves dramatically.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dose window which gives a lower defect density and a continuous buried
oxide with a reduced density of Si islands in the buried oxid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