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1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53篇
化学工业   770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34篇
矿业工程   65篇
能源动力   121篇
轻工业   40篇
石油天然气   153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篇
冶金工业   88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Special Mo–Co/γ-Al2O3 and W–Ni/γ-Al2O3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etal loadings were prepared applying new synthesis technologies that combine ultrasonic-assisted impregnation and temperature-programming methods. Clean liquid oil was obtained from middle-temperature coal tar via hydrogenation in two-stage fixed beds filled with the laboratory made catalysts. The Mo–Co/γ-Al2O3 catalyst with 12.59 wt.% Mo and 3.37 wt.% Co loadings, and the W–Ni/γ-Al2O3 catalyst with 15.75 wt.% W and 2.47 wt.% Ni loadings were selected.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liquid hourly space velocity on 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while oth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mained constant. Gasoline (?180 °C) and diesel (180–360 °C) fractions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oil product and analyzed. The two-stage reacting system was capable of remo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from 1.69 and 0.98 wt.% in the feed to less than 10 ppm and 100 ppm, respectively in the produc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w coal tar could be considerably upgraded through catalytic hydroprocessing and high-quality fuel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02.
103.
对初冷工序后煤气含萘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进行了技术改造。实践证明,改造方案经济、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使用双针芳芒刺电晕极线的电捕焦油器运行情况,指出,不仅除焦油效率高,而且具有运行电压低、电晕电流大和抗脏物包裹能力强等特点,器后煤气中的焦油雾含量可满足煤气净化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5.
基于分子管理的渣油掺炼煤焦油常压溶剂脱沥青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渣油(VR)掺炼煤焦油(CT)溶剂脱沥青过程效果的变化,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萃取温度30.0℃,溶剂比6∶1(体积/质量)]下,当VR掺炼质量分数为10%的CT时,脱沥青油(DAO)收率较未掺炼者提高2.02个百分点,镍和钒总含量下降5μg/g,硫含量略有下降,氮含量基本不变。VR掺炼CT后黏度降低,胶体稳定性下降。实验所得脱油沥青为硬沥青,采用外掺油浆对其进行调和,随油浆加入质量分数的增加,调和沥青的延度、针入度增大,软化点降低,沥青性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6.
介绍了环氧煤沥青厚浆涂料的配方、工艺及其在防腐蚀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7.
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质为原料,采用NiMoW/γ-Al_2O_3商业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80℃、反应压力8 MPa和反应时间1.5 h条件下,分别在不同剂油质量比(1∶25、1∶20、1∶15、1∶10)条件下进行加氢实验,通过采用元素分析、FT-IR、XRD、~1H-NMR和XPS等分析表征手段,考察不同剂油质量比对中低温煤焦油沥青质加氢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剂油质量比的增加,沥青质转化率提高,加氢产物分布也发生大幅变化,沥青质和芳香分轻质化转化为饱和分。但随着剂油质量比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发生了更多的裂化反应和缩合反应,剂油质量比在合适范围能够很好地起到加氢轻质化且抑制结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针对煤快速热解研究中样品添加量少(mg级)、焦油收集难等问题,本研究利用压片法制备微薄厚度(mm级)的煤层,并采用红外加热装置考察大添加量(g级)、微薄煤层的快速热解特性。对比堆积煤样和不同煤压片厚度(1.5~3 mm)与个数(1~2)的压片煤样热解特性发现,压片煤层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受到明显抑制,焦油产率急剧增加,在1000℃时达9.96%,为格金分析的1.5倍,实现油气产量的同步增长。模拟蒸馏分析发现,堆积状态下焦油以沥青质为主,而微薄煤层制焦油含大量轻油、酚油、萘油、洗油和蒽油。GC-MS和FTIR分析表明,随煤层厚度和个数的减少,焦油组分和含量提高,芳香烃类和含氧官能团吸收增加,进一步验证煤快速热解过程中煤层厚度对焦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揭示在二次反应充分抑制下煤高温热解的初级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9.
低温交联法制备炭材料用改性沥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对甲苯磺酸(PTS)的作用下对中温煤沥青进行改性,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炭材料用改性沥青,并对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未固化沥青的软化点为112℃,残炭率达68.0%,而固化后沥青的残炭率高达74.2%;改性后的沥青中出现很多中间相小球体;与未改性的煤沥青相比,该沥青炭化产物的孔隙尺寸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110.
煤焦油色质模拟蒸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贵  李凡  谢克昌  文鹏 《煤化工》2001,1(1):27-30
本文研究了色质模拟蒸馏的方法 ,考察了诸如色谱柱子类型、固定液的性质和厚度、柱长等影响模拟蒸馏分析的设备因素 ,探讨了诸如升温速率、炉温、载气流速、基线设置等操作条件对模拟蒸馏结果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 ,并获得煤焦油的色质模拟蒸馏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