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06篇
  免费   3128篇
  国内免费   2219篇
电工技术   2293篇
技术理论   7篇
综合类   3887篇
化学工业   744篇
金属工艺   271篇
机械仪表   1186篇
建筑科学   11100篇
矿业工程   1668篇
能源动力   496篇
轻工业   369篇
水利工程   971篇
石油天然气   606篇
武器工业   244篇
无线电   25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35篇
冶金工业   535篇
原子能技术   189篇
自动化技术   5679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685篇
  2021年   769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667篇
  2018年   671篇
  2017年   775篇
  2016年   973篇
  2015年   1133篇
  2014年   2163篇
  2013年   1696篇
  2012年   2392篇
  2011年   2518篇
  2010年   2152篇
  2009年   2064篇
  2008年   1995篇
  2007年   2213篇
  2006年   1937篇
  2005年   1530篇
  2004年   1246篇
  2003年   1049篇
  2002年   839篇
  2001年   734篇
  2000年   654篇
  1999年   495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单位长度的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相比,电感较小但耦合电容要大许多倍.缆-线混合的配电线路,较短架空线路发生单相高阻接地时,可能会出现健全线路零序电流波形的相似性变差,故障线路与某些健全线路的零序电流波形较为相似的情况,将导致基于相关分析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失效.在分析缆-线混合线路各馈线零序电流故障特征频率可能不一致的基础上,为避开TA饱和引起的间断角,选取故障后1/4周期各馈线零序电流的短窗数据,利用S变换确定配网故障零序电流的主导特征频率,并比较此主导特征频率上各馈线零序电流的S变换能量来实现故障选线.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法选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2.
高压地下电缆自适应继电保护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电力电缆与架空线路电气参数的不同,分别从电力电缆分布电容以及零序阻抗两方面出发,提出了适用于高压地下电缆的自适应保护方案。通过对采用电容电流补偿和不采用电容电流补偿的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行为的比较分析,证明了电容电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电容电流半补偿的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方案。由于电缆线路零序阻抗非线性特性对保护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精确计算电缆线路零序阻抗是非常必要的,故提出了基于迭代算法的自适应零序电流保护方案的思路与步骤。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三相PWM整流器的传统滞环控制存在开关频率不固定造成谐波畸变较大以及空间矢量控制需进行大量计算容易造成控制滞后的问题,提出结合滞环电流控制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优点的控制方法。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基于α,β静止坐标系的多阶滞环空间矢量控制方法,采用α,β静止坐标系避免了三相a,b,c坐标系中相互独立缺乏协调的问题,多阶滞环比较器的运用权衡了开关频率与控制精度间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滞环电流控制和空间矢量控制的优点,并降低了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  相似文献   
994.
水分和温度联合作用时油浸绝缘纸空间电荷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瑞金  周之  郝建  杨丽君 《高电压技术》2012,38(10):2647-2654
油纸绝缘介质内部积聚的空间电荷与其绝缘性能密切相关,它可以导致介质内部电场分布的畸变,对局部电场起到削弱或加强的作用,若电场畸变严重,将引起绝缘材料的击穿和老化,直接影响绝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水分和温度被认为是危害油纸绝缘介电强度和绝缘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解它的特性,采用电声脉冲(PEA)法研究了油纸绝缘介质在温度和水分联合作用下空间电荷的注入、迁移、积聚和消散特性,进一步分析了水分和温度联合作用对油浸绝缘纸直流击穿和电荷积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浸绝缘纸的水分含量和温度越高,其内部正负电荷的注入和迁移就越显著,而且油浸绝缘纸内部积聚的空间电荷在撤去外加场强后消散得也越快;对于未被外加场强击穿的油浸绝缘纸,其内部慢速运动电荷的量随着水分含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而对于被外加场强击穿的油浸绝缘纸,在击穿前其内部仅积聚极少量的负电荷。  相似文献   
995.
五电平逆变器具有输出电压谐波小、电磁干扰小等突出优势,但由于传统二极管箝位电路在输出电平数超过三电平时,存在直流侧平衡问题,并未在光伏系统中使用。有源中点箝位型(ANPC)多电平电路因其可在输出有功功率时保持直流侧稳定,故在此将该电路使用在五电平光伏逆变器中。根据该电路特点采用空间矢量调制方法和依据空间矢量的直流侧中点电位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基于SVPWM五相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采用开关表的滞环方法时,存在电流和转矩脉动等问题,提出在DTC中应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方法。根据五相感应电机模型和DTC基本原理,推导出参考电压矢量。分析了五相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矢量,并从中选取出22个有效电压矢量,根据最近四矢量SVPWM算法,计算出第k扇区中工作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建立了基于双DSP控制的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小了电流和转矩脉动,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97.
自抗扰控制是一种基于过程误差来减小误差的非线性鲁棒控制技术,适用于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针对双级矩阵变换器(TSMC)系统的非线性强耦合特点,将自抗扰控制技术应用于TSMC的闭环控制中,建立了dq坐标系上TSMC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耦合、不确定性,引入自抗扰控制器,对系统内外扰进行观测和补偿.文中分析了自抗扰控制器ADRC各环节的功能原理、设计方法及参数整定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DRC的闭环控制可保证TSMC系统在各种扰动下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8.
特快速瞬态过电压和雷电冲击作用下特高压GIS绝缘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的额定雷电冲击(LI)耐受电压和特快速瞬态过电压(VF-TO)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小,由VFTO引起的绝缘事故也日益严重。为研究特高压GIS在VFTO下的绝缘耐受水平,设计了VFTO模拟产生装置,研究了不同气压下SF6棒-板和球-板间隙在VFTO和雷电冲击下的绝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稍不均匀电场间隙在VFTO下的击穿电压高于雷电波;对于高气压下棒-板间隙,负极性VFTO下的击穿电压和伏-秒特性曲线位于雷电波之下;雷电冲击下棒-板间隙极性效应在一定的气压下会出现反转现象。分析表明:在不同冲击波前和振荡波尾的VFTO和雷电波作用下SF6气体间隙击穿特性的差异与放电过程中空间电荷行为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99.
采用电声脉冲法(pulsed electro-acoustic method,PEA)研究了经过不同预处理温度处理后的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绝缘材料——硅橡胶(silicone rubber,SIR)及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绝缘层的空间电荷分布。为分析导致此空间电荷积累不同的原因,采用拉伸性能测试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ynamic thermal mechanical analysis,DMA)研究了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绝缘材料化学分子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SIR材料经过150℃预处理后,硫化更充分、交联密度增加,从而使得绝缘层中的空间电荷量减少,因此SIR的预处理以150℃为宜;EDPM材料经过150℃预处理后,综合表现为解聚反应,从而使得绝缘层中的空间电荷量增加,因此EDPM预处理温度以80℃为宜。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计算机视觉摄像测量方法由于其固有的非接触测量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根据连铸板坯运动图像特征,利用直线相关约束和检测区域空间隔离滤波方法,成功实现连铸板坯长度在线实时跟踪测量,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连铸板坯表面氧化铁皮对实际板坯边缘实时检测的严重干扰,提高了视觉测量系统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