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7篇
综合类   182篇
化学工业   599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35篇
能源动力   25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610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由于A地区位于萨尔图背斜构造的东部,受储层沉积、油层埋深、压实作用等影响,油层发育、孔渗特征,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均有别于纯油区。厚油层内部水洗不均匀,薄、差油层多向水驱控制程度低;低效井及长关井比例高,井网密度低,部分井、层注采对应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为提高过渡带地区可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在落实各条带油层剩余油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条带优化挖潜模式。  相似文献   
102.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沙层厚度大,渗透率平均级差大于20,投入开发以来为全层位开采,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出现了注入水沿着固定方向推进,注入水波及体积下降,剩余油分布难以识别,导致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通过开展《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研究》,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分为5大类:油气过渡带、气顶附近、平面低渗透带、局部向微构造高点、断层附近、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针对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挖潜策略:建立二、三类差层注采井网、抽稀主力井网、实施调剖、调驱技术、分层注水、间歇换向注水,通过配套措施治理,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连续三年年产油保持在2.2×104t以上.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全谱测井技术测量原理、技术指标、技术特点的介绍,结合在文中-文东油田的应用情况,认为该剩余油测井技术可对高含水井治理措施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针对卫城油田沙四段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受裂缝发育影响,平面、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形势变差的状况,开展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地应力-裂缝对开发的影响,认识到注采井网不适应是该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的主要问题。在剩余油研究基础上,一是通过实施避开裂缝方向优选转注井点,转换注采方向,使注采方向与裂缝方向成45°夹角注水;二是通过打塞、挤堵、重分、差层转注等手段,抽稀Ⅰ类层井网、建立差层井网,同时改变Ⅰ类层和Ⅱ、Ⅲ类层的注水强度,实现了卫城沙四段特低渗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转换注水方向、转换注采井别、改变注水强度"的转向注水。通过研究及应用,使卫城沙四段特低渗油藏注采井网逐步优化,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分别提高7.5和5.4个百分点,油藏综合含水下降0.4%,日产油量由135t/d回升到154t/d,自然递减率同期对比减缓7.6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10.5×104t,提高采收率1.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在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可能挖潜剩余油方法与分层注聚做对比,研究认为钻补充井、补孔及注表活剂相结合能最大程度提高试验区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6.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韩大匡 《石油学报》2007,28(2):73-78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我国国内主要的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甚至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已不能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处于十分复杂分布状态的地下剩余油。因此,准确预测油层中剩余油、特别是其富集部位的分布状态,将是高含水油田进行调整挖潜、提高注水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综合运用地质、开发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技术,搞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剩余油富集部位钻出各种类型的不均匀高效调整井(包括直井、侧钻井、水平井或分支井)或实施其他综合调整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采出剩余油,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7.
水平井在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水平井作为老油田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以及新油田实现少井高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应用.高含水、密井网、多层砂岩的大庆油田正逐步扩大水平井技术的应用规模.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厚油层顶部,常规方法挖潜难度较大.通过对喇嘛甸油田应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的可行性及潜力的分析,研究了水平井挖潜技术,结合现有的水平井开发经验,总结了水平井轨迹的优化设计、随钻跟踪调整及完井等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拓宽水平井挖潜思路,改善水平井挖潜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俞启泰 《石油学报》2001,22(4):44-48
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研究战略的第一步。从三方面论证了侧钻水平井是开采成熟油田“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最重要的技术这一观点:①侧钻水平井是开采成熟油田“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主要富集区的主要技术;②侧钻水平井可钻达油层中任何部位的“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富集区;③侧钻水平井比钻垂直井和常规水平井费用低得多、更加经济。指出,侧钻水平井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应使这项技术成为一种高效的、经济的、配套的常规技术,研究的目标是增强效果和降低成本,研究的方法是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引入各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9.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数值分析,即可求得任意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从而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为油田开发生产提供指导。卫95块油田是一个极复杂的断块油田,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油藏中剩余油潜力大,应用井间示踪剂测试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摸清卫95-127井组地下剩余油的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确定挖潜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低渗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井组西部,大小为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