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1篇
化学工业   89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69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55篇
水利工程   5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取沉水植物菹草与浮游藻类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在菹草共培养胁迫下测定2种藻单独存在和按1∶1混合情况下的光密度、叶绿素a(Chl-a)、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可溶性糖、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菹草存在的条件下,普通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二者混合藻的生长被快速、强烈地抑制,抑制率最大值分别为74. 38%、80. 98%和89. 63%。3个处理组的光密度值、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其光合能力逐渐减弱;而丙二醛含量在0~6 d却高于对照组,表明可能发生了浮游藻类膜脂过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填充床放电反应器灭活铜绿微囊藻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翠华  李国锋  吴彦  王玉 《高电压技术》2008,34(5):1051-1056
为了得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铜绿微囊藻去除方法,研究了填充床放电反应器灭活铜绿微囊藻的机理,主要考察了放电对藻细胞数的影响、细胞形态的影响和生长的间接影响,以及过氧化氢在藻细胞外产物溶液中的浓度和稳定性,外加过氧化氢对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处理当天藻细胞数下降不太明显,但在放置培养过程中下降明显;藻处理后的扫描电镜图显示细胞表面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内物质溢出,细胞出现孔洞;处理后的藻细胞外产物溶液对藻生长率的影响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下降,整个放置培养期间,离心前藻细胞的光密度较离心后的略有降低;放电产生的过氧化氢浓度为μmol/L量级,且随着放电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放置培养期间呈一级下降趋势;填充床放电反应器灭活铜绿微囊藻主要机理或原因是放电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导致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过氧化氢的相对稳定存在加强了一些本已受到放电破坏的藻细胞损伤程度,使这部分细胞不能自身修复而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20中是否存在内源昼夜节律,检测了其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细胞分裂的日变化规律.通过生物发光法检测的细胞内ATP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12h光/12h暗(L/D)周期环境下该藻的ATP含量呈现明显的近似24h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且这种周期性变化在连续光照条件下能至少持续运行3个周期,周期长度具有温度补偿效应, 而光照和温度的改变能重置昼夜节律的时相,这说明铜绿微囊藻ATP含量的昼夜节律变化受到内源生物钟的控制.通过对细胞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检测发现,传代时间为38.4h的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分裂也呈现受生物钟调控的昼夜节律性,这种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生物钟通过一种门控机制调控M. aeruginosa PCC7820的细胞分裂时相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代替传统的前处理方式,对大体积水样进行富集,以KH2PO4(p H=3.0)-甲醇(43∶57,v∶v)为流动相,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 3种微囊藻毒素在0.11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3种不同微囊藻毒素的检出限均可达到0.05μg/L(S/N=3),加标回收率在86.3%99.7%范围内,标准偏差为1.70%2.72%(n=6),该方法用于测定饮用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准确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快速灵敏的检测微囊藻毒素(MC)的含量,本研究根据微囊藻毒素LR亚型(MC-LR)的结构特点对纳米金进行了巯基β-环糊精和巯基磷酸的双修饰,建立了一种基于双修饰纳米金材料的微分脉冲伏安电化学分析方法检测MC。结果表明双修饰的纳米金对MC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达到2.125μg/m L,静态分布系数为5.67。利用电聚合中性红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正电荷吸附双修饰纳米金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测定MC,结果表明该电极对MC-LR的线性范围为26 nmol/L213μmol/L,检测限为(3σ/S)19 nmol/L,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微囊藻毒素(MC-LR)检测方法操作复杂、因标记而污染环境、仪器贵重,不利于现场快速检测等问题,将自行研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芯片检测仪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提出抑制型SPR生物芯片快速检测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分别对浓度为3.5、2.5、1.5、1、0μg/L的MC-LR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限小于1μg/L,可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饮用水和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MC-LR最低含量检测的需求。该方法完成一个样品检测耗时约8 min,相比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传统检测方法,快速定量是其最大的优势,可用于食品质量监控和现场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优化的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某水库型水源地微囊藻毒素污染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同时测定了相关的水质指标和藻类种群结构。结果表明:该水库在春末和夏、秋季检出了3种微囊藻毒索(MC—YR、MC—RR、MC—LR),以MC—YR为主,夏季是藻毒素污染的高峰时段,其浓度与水库环境条件、藻类生物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为富营养化淡水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对微囊藻毒素的性质、毒理学、危害、在保健食品中的污染情况、限量标准等进行综述,并对是否在保健食品中制定微囊藻毒素限量标准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内源性雌激素17β-雌二醇(E2)因其强烈的雌激素效应,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初级生产者,在生态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能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对象,研究了E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并且探讨E2在藻悬浮液中的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在0.5~4.0mg/L浓度范围内,E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另一方面,铜绿微囊藻对E2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其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动力学.在有铜绿微囊藻存在时,E2的半衰期约为2.0天,而对照条件下E2的半衰期为39.6天.因此,铜绿微囊藻对水体中E2的生物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该类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两种预氧化剂处理高藻水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烧杯实验研究了预氯化、高锰酸钾预氧化这两种目前最常用的预氧化工艺对高藻水及微囊藻毒素、致嗅物质的处理效果,探讨处理过程中藻毒素、致嗅物质的释放程度.结果表明,两预氧化工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混凝工艺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预氯化工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浓度(最高可增加1倍以上),而高锰酸钾预氧化则几乎不会影响水中溶解性藻毒素的浓度,原因在于两氧化剂对微囊藻毒素氧化和藻细胞破坏的顺序差异;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致臭物质的控制效果要明显强于预氯化.对于暂没有条件采用其他有效措施的水厂,高锰酸钾预氧化是应对高藻水源水的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