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1篇
化学工业   89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69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55篇
水利工程   5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蓝藻暴发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分别阐述了其含义、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体中微囊藻的检测标准和限值,对两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式进行了对比,并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在海河流域的检测概况.  相似文献   
82.
于桥水库微囊藻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0年4~8月间,通过选定采样点对蓟县于桥水库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对微囊藻的动态分布规律简单地予以总结,结果表明,温度在25℃~30℃之间,且光照充足是微囊藻水华发生的最适宜条件。本次调查结果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
二氧化氯强化处理含藻水库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氧化氯强化处理含藻水的现场试验表明和常规工艺相比,二氧化氯强化工艺具有优良的去除藻类及其胞内污染物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抑制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84.
《Planning》2017,(3)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对水产品食用安全性的影响,于2015年6月向太湖4个控藻区(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乌龟山)水体中投放规格约3 g/尾的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8—11月每月中旬从各控藻区固定采集鳙样本15尾,分别测定水体、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MCs的含量,并结合各控藻区的水质指标分析了MCs在鳙体内的累积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4个控藻区鳙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总MCs含量依次为肌肉>肝胰脏>血清,且肌肉、肝胰脏中累积的总MCs极显著高于血清(P<0.01);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在不同控藻区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鳙肌肉、肝胰脏和血清中MCs的累积月份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水温和藻类胞内MCs含量对血清、肝胰脏和肌肉中MCs的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长对血清、肝胰脏中的MCs累积也有极显著影响(P<0.01);蓝藻爆发期间,MCs含量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MC-LR日允许摄入量,4个湖区中每日人均可摄入鳙肉229.62~977.20 g,并不会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可为微囊藻毒素在鳙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积累效应和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建立了一种量子点(QDs)荧光猝灭法测定河蚌中微囊藻毒素-RR(MC-RR)的方法。将QDs与MC-RR单克隆抗体共价结合,形成QDs-MC-RR单克隆抗体生物共轭体。加入MC-RR,该生物共轭体发生荧光猝灭现象。在pH 7.17、反应温度为37℃、QDs浓度为2.0 mg/m L条件下,生物共轭体荧光猝灭程度和MC-RR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出限可达4.5×10~(-10)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8.9%,加标回收率为76.4%~87.3%。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河蚌中微囊藻毒素-RR的检测。  相似文献   
86.
鲁文娟  李阳 《硅酸盐通报》2022,41(3):1069-1077
超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风险物质监测以及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生物亲和性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检查电极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重复性良好的三维石墨烯复合电极,然后通过电化学氧化的方法调控表面石墨烯的形貌和氧化基团。所制备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的检测中展现出超高的灵敏度,其线性检测区在4×10-6~1 μg/L,检测限为1.5×10-7 μg/L。同时,通过改变适配体检测探针后,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于多巴胺、重金属Hg2+、四环素等均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本研究为电化学适配体生物传感器走向应用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开发超高灵敏度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检测传感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7.
《Planning》2017,(4)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产生微囊藻毒素(MCs)。MCs的肝毒性和促进肿瘤的潜力已被广泛研究,但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观察到MCs暴露对免疫系统的不良效应。MCs的免疫刺激改变免疫调节活性,产生免疫毒性,长期低水平暴露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以往MCs免疫毒性的体外和动物模型等试验研究,综合MCs免疫毒性相关的重要信息,讨论当前的认知和研究需求现状,以利于MCs长期饮水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及机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为环境卫生研究与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88.
北京市供水水源微囊藻毒素检测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随着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的淡水和咸水水体中的频繁发生,水华污染带来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环境问题。水华污染不仅能使水质产生异味,某些藻类还能够释放水溶性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其中主要的是由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和颤藻等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以下简称MC)  相似文献   
89.
微囊藻水华暴发会加剧水质恶化,影响用水安全,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威胁人类健康,是全球普遍面临的水生态灾害之一。微囊藻水华暴发的水动力机理与模拟是开展相关水华防治的关键,是当前环境与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国内外微囊藻水华暴发的水动力机理与模拟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包括:归纳了微囊藻自主迁移的生物学机制;总结了静水环境下微囊藻个体与群体的垂向迁移机制;梳理了风生流、异重流等典型流态下微囊藻聚集的水动力机理;从粒子模型与连续介质模型角度,阐述了微囊藻迁移分布模拟方法以及应用;凝练了微囊藻水华暴发水动力机理与模拟研究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0.
《Planning》2022,(2)
在实验室恒定温度(20℃)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以不同藻类(小球藻、柱孢鱼腥藻170、铜绿微囊藻469和铜绿微囊藻905)为基础饵料的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结果表明:以小球藻为饵料的透明溞种群数量快速增加,最大种群密度为(211.22±7.22)ind./L,以铜绿微囊藻469为饵料的透明溞最大种群密度为(133.75±4.84)ind./L,为小球藻组的1/2,而以鱼腥藻170和铜绿微囊藻905为饵料的透明溞最大种群数量较少,分别为(70.00±5.69)、(50.75±4.38)ind./L。用Logistic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小球藻组和铜绿微囊藻469组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度分别为0.989和0.988。以小球藻、铜绿微囊藻469、铜绿微囊藻905和柱孢鱼腥藻170为饵料的4组透明溞最大种群增长速率(rmax)分别为1.468、1.030、0.424、0.405 ind./d,4组透明溞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分别为N=27.689/[1+e20.141-0.212t](R2=0.989)、N=15.094/[1+e17.659-0.273t](R2=0.988)、N=17.124/[1+e33.769-0.099t](R2=0.909)和N=11.202/[1+e20.988-0.145t](R2=0.953)。研究表明,投喂小球藻对透明溞种群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投喂有毒的铜绿微囊藻905和柱孢鱼腥藻170对透明溞的生长与繁殖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