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7篇
  免费   722篇
  国内免费   635篇
电工技术   219篇
综合类   602篇
化学工业   38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105篇
建筑科学   2052篇
矿业工程   261篇
能源动力   220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2285篇
石油天然气   87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3篇
冶金工业   54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1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指导护岸工程中土工包的实际施工,对动水中投放土工包的沉落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在宽体矩形水槽中进行了几何比尺为1∶60的土工包动水投放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土工包在沉落过程中受水流影响产生的位移特征,对土工包的沉落规律进行归纳。结果表明:流速增加时水平位移增加得很快,当流速增加1倍时位移也会增加大约1倍;相同流速下,水深越大位移越大;土工包基本平行下降,转动角度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2.
3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是针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而开发的一种新型地基加固技术。为探讨该新技术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工程的适用性,通过不同密度及不同分层情况土体中的注浆成桩试验,研究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施工工艺、成桩规律和加固效果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高聚物布袋桩挤密土体效果明显,成桩后桩径可达到2~3倍预钻孔直径;在相同注浆量的条件下,桩径随着土体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桩体密度随着土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高聚物布袋注浆桩能很好地通过硬质夹层,形成哑铃形桩体,对软土地基起到明显的加固作用。现场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经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处理后的土体,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平均增加2~3次,提高了30%~50%,加固效果显著,充分论证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用于加固软弱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4.
降雨条件下滑坡体稳定性与裂隙诱发入渗密切相关。为了探究裂隙发育对堆积体降雨入渗的影响,以澜沧江某巨型堆积体坡表发育的裂隙现象为出发点,设计了均质堆积体和主-次裂隙堆积体2种模型。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及数值分析,并结合土体中的含水率、基质吸力、湿润锋迁移速度及深度的变化趋势可得出以下结论:裂隙型堆积体在降雨1 h和观测23 h的整个时间段内,其湿润锋迁移变化趋势可归纳为入渗加速→峰值→入渗减速→趋向于0;裂隙的存在为雨水入渗提供了有利的通道,雨水可到达土体深部,形成暂态饱和区,随降雨结束又逐渐消散;降雨在裂隙型发育的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前期完全入渗、裂隙下方强烈入渗、补偿加速入渗及水平侧渗。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滑坡复活机理和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模型试验中冲刷地形测绘装备相对落后,致使桥墩周围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无法实时获取,冲刷动态发展过程及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工作难以开展。研制了一种模型桥墩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等值线自动绘制装备,并利用室内水工模型试验优化了各组成的性能指标,量化了绘制装备的设计参数,分析了监测系统在模型应用中的测绘精度及在工程原型中的适用性。模型试验研究表明,该装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作成本较低,精度及灵敏性较高,能够快速获取动态过程中局部冲刷瞬时地形等值线,适用于局部冲刷发展影响流场特性研究中的水下地形快速测绘,也可按放大比尺制作成型后应用于涉水建筑物周围水下地形监测。  相似文献   
36.
张子浩 《治淮》2021,(2):26-28
淮河和东淝河交汇段是引江济淮工程的一个节点工程,衔接段包括上、下引航道、船闸等建筑。本文通过水工模型试验论证了引江济淮东淝河入淮口与淮河干流衔接段航道线路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设计方案口门区域内航道布置进行优化,最终推荐上下行航道合并方案作为设计方案。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航道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高坝泄洪诱发场地振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和水力学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场地振动响应。以国内某工程为例,计算不同工况下场地振动响应,分析泄洪量和泄洪调度方式对场地振动的影响,揭示不同岩体条件下振动波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该工程各种泄洪方式都不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泄洪量越大,下游场地振动响应越大,当3个溢洪洞泄洪条件一致时,采用2号洞泄洪最不利;同等泄洪条件下,采用4洞均分泄洪的振动响应小于按设计开度泄洪的振动响应;模型范围内放大振动波的主因是断层左右岩体性质的差异,断层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引水工程穿越含软弱夹层隧道时围岩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水泥砂浆和石膏分别模拟岩体和夹层,采用单轴抗压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倾角夹层和锚杆倾角、长度及直径对岩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30°和60°倾角的夹层力学特性明显低于水平和垂直夹层的力学特性,通过加入锚杆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岩体的强度等力学参数;(2)锚杆与夹层倾角为0°-30°、锚杆长度为7cm以及锚杆直径为3cm为最优锚固方案,而且试样破坏时会出现较规则的"龟裂"现象.  相似文献   
39.
云南绿水河二级电站高水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由于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自1969年设备投运后问题较多,电站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但机组仍然存在机组效率低下、汽蚀和泥沙磨损问题,同时由于转轮的过流能力有限,远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水力资源,本次电站改造的目标是提效增容,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改善汽蚀性能和解决泥沙磨损问题,保证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改造范围是对2号、3号和4号机组进行全面改造.电站改造采用基于CFD技术的水力优化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对电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全面解决方案,成功地完成了电站改造目标.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究断层错动对隧道及围岩的损伤机理及破坏特性,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为依托,通过开展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黏滑错动模型试验,并采用ABAQUS进行数值建模,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错动过程中,衬砌主要发生受拉破坏,局部位置衬砌受压破坏;衬砌发生变形及破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破碎带范围内,以错动面处衬砌变形、破坏最为突出,衬砌的变形随距错动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衬砌横断面内拱顶、右腰位置破坏最为严重;断层错动起始时刻,破碎带中间部位拱顶处衬砌拉损伤已经达到较高量级,衬砌局部开裂破坏,随着断层错动量的增加,损伤不断累积,当错动量达25 mm(相当于实际错动量1 m)时,衬砌整体损伤已累积到较高量级,此时衬砌的破坏接近试验的最终状况.岩体的破裂区域主要集中在距错动面两侧30 cm范围内,围岩变形随着距错动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