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56篇
化学工业   962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74篇
武器工业   57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95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聚L-乳酸/聚丁二烯基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炼  魏志勇  高军  齐民 《功能材料》2007,38(3):423-426
以乙二醇和L-乳酸熔融直接缩聚制备双端羟基聚L-乳酸预聚物(PLLA),并用1H、13C-NMR、DSC、XRD对PLLA结构和性能分析表征.以液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偶联剂,端羟基聚L-乳酸和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偶联反应制备橡胶改性聚乳酸基聚氨酯弹性体,并用FT-IR,1H、13C-NMR对聚合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认.DSC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有聚丁二烯段和聚乳酸段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温度基本在130℃.随着聚丁二烯含量的增加,结晶衍射峰逐渐消失,聚氨酯的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断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聚氨酯呈微相分离结构和弹性断裂.  相似文献   
92.
战晓东 《上海化工》2013,38(9):34-37
化工市场丁二烯(1,3-丁二烯)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原料烯烃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主要用于合成聚丁二烯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丁苯聚合物胶乳、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C)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产品,此外还可用于生产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用作粘接剂、汽油添加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93.
《中国材料进展》2010,(4):35-35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力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拼搏,在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的进展。采用铁系络合催化剂生产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形成了40L连续聚合的生产工艺,成功合成出门尼粘度在60~80,乙烯基含量大于80%的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该橡胶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日前顺利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94.
作为汽车的四只“脚”,车轮承载的不仅是汽车负荷,还承载着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汽车轮胎在湿滑路面的抓地性能好。但从经济性看,又要求减少轮胎滚动阻力,使其燃油性能好。而通用橡胶往往无法兼顾抗湿滑性和低滚动阻力两方面性能。青岛科技大学华静教授团队研制的一种具有高抗湿滑性和低滚动阻力的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HVPBR)在二者间找到了平衡点,巧妙地缓和了这一矛盾。HVPBR具有优异的抗湿滑性能、低生热、耐老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95.
Mo—Al催化体系合成高乙烯基1,2—聚丁二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 MoCl_3(OOCC_7H_(15))_2-(i-Bu)_2AlO-■(Mo-Al)为催化剂,在加氢汽油中,对丁二烯(Bd)聚合活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合条件对聚合活性、聚合物分子量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系催化活性较高,在酸/钼=6,Mo/Bd=2.0×10~(-4),Al/Mo=50(摩尔比),于50℃聚合5小时,丁二烯转化率达80%。最佳聚合活性条件:正辛酸/MoCl_5=3,聚合温度60℃,Al/Mo=60,(当 Mo/Bd=2.0×10~(-4)时)。Al/Mo 值适宜范围为20—90。制得的聚合物1,2—链节含量高于80%。  相似文献   
96.
为了合成特殊结构的聚丁二烯橡胶,在国内我们首次合成了二哌啶乙烯,并进行了分析与鉴定,首次采用DPE做丁二烯阴离子聚合的调节剂,考察了DPE/n-BuLi(正丁基锂)和DPE/α-MNLi(α-甲基萘锂)比值对形成1,2-聚丁二烯(1,2-PB)微观结构调节规律,得到了1,2-结构为100%的聚丁二烯,采用高分子设计方法,通过引入DPE,合成了1,4-1,2两嵌段和1,2-1,4-1,2三嵌段聚丁二  相似文献   
97.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考察了MoO_2Br_2-Al(i-Bu)_2OPhCH_3(-m)催化体系中添加第三组分-烯丙基卤(A11yl-X),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MoO_2Br_2的乙酸乙酯溶液在340nm和780nm处有两个特征吸收峰.其中780nm处归属为Mo(V)的自旋允许d-d跃迁吸收峰.烯丙基卤能与Mo形成π络合物,随Al/Mo增加,其电荷迁移峰由340nm移向380nm,且烯丙基卤和丁二烯可分别与Mo(Ⅲ)形成的π络合物,其特征吸收峰均在380nm处.同时表明,Al(i-Bu)_2OPhCH_3(-m)易与烯丙基溴反应,可使烯丙基溴-Mo(Ⅲ)络合物解络合.  相似文献   
98.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现代测试手段,探讨了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结构形态。结果表明该种弹性体的微相分离非常接近于完全,聚氨酯硬段基本呈“卵石”结构分散在聚丁二烯软段连续相中,硬段存在有1~1000nm的不同层次的超尺寸结构。DSC的定量测试表明硬段在软段中的溶解量仅为3.2%。此外,还探讨了弹性体内存在的不同长度的刚性链段及两相界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