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2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219篇
电工技术   47篇
综合类   516篇
化学工业   2269篇
金属工艺   269篇
机械仪表   88篇
建筑科学   189篇
矿业工程   90篇
能源动力   42篇
轻工业   1880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327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69篇
冶金工业   242篇
原子能技术   96篇
自动化技术   10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32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糖代谢是果实色泽、风味形成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是决定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在采后果实品质和成熟衰老调控方面,糖代谢的合理调控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采后果实糖代谢调控,包括物理调控、化学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果实品质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评价试验制剂依折麦布片与参比制剂依折麦布片在中国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开放、两周期交叉设计,共入组健康男性受试者24人,单剂量口服试验和参比制剂依折麦布片10 mg。采用HPLC-MS/MS同时测定给药后血浆中依折麦布及活性代谢产物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浓度。使用DAS Ver2.1统计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中依折麦布Cmax分别为(4.5±2.3)、(4.0±2.1)ng/mL,tmax分别为(5.7±3.9)、(6.2±7.0)h,t1/2为(16.0±10.0)、(14.9±5.4) h,AUC0-t分别为(64.2±30.1)、(61.6±30.5) ng•h•mL-1,AUC0-∞分别为(71.2±35.8)、(67.3±31.8) ng•h•mL-1。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依折麦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3.4±39.3)%。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中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Cmax为(92.2±49.5)、(91.8±44.6)ng•h•mL-1;tmax为(2.0±1.4)、(1.9±0.9)h;t1/2为(20.2±19.7)、(14.2±5.6)h ;AUC0-t为(689.7±359.7)、(730.9±360.7) ng•h•mL-1;AUC0-∞为(794.1±475.7)、(700.6±353.1)ng•h•mL-1。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依折麦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2.6±26.5)%。结论: 依折麦布片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藤黄酸葡萄糖酯浓度的UPLC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新藤黄酸为内标,建立大鼠血浆中藤黄酸葡萄糖酯的UPLC测定方法。采用该方法测定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2、 4 、8 mg/kg 藤黄酸葡萄糖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藤黄酸葡萄糖酯的浓度,对其血药浓度-时间采用DAS 2.1 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藤黄酸葡萄糖酯在 0.05~14.0 mg/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 ,定量下限为 0.05 mg/L,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7%,其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 ,藤黄酸葡萄糖酯按2、4和 8 mg/kg 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6.66±1.56)、(16.81±2.21) 和(17.88±2.05) min,AUC0-t 分别为(12.92±13.14)、(37.3±18.58) 和 (68.22±20.91) min·mg·L-1结论: 所建立的UPLC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专属性强,能满足藤黄酸葡萄糖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以碳球为模板, 六水合氯化镍和尿素为原料, 通过水热反应制备前驱体Ni(OH)2/C, 在高纯氮气中煅烧获得核壳结构的NiO/C微球。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谱(EDX)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手段, 分析NiO/C微球的形貌结构以及物相组成, 结果表明: NiO/C微球直径约1.4 μm, 由厚度为50 nm的纳米片包覆碳球形成花状核壳结构, NiO呈立方相。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NiO/C微球的电化学行为及葡萄糖传感能力。与单纯NiO相比, NiO/C具有优异的葡萄糖传感性能, 其灵敏度为31.37 mA/(mmol·L-1·cm2)线性响应范围为2~1279 μmol/L, 最低检测限为2 μmol/L。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5.
高铁酸盐是公认的“绿色”化学试剂,但制备成本过高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电解法制备高铁酸盐以其工艺简单,原料消耗少而成为最可能商业化生产的方法。本文从电解槽结构、阳极材料组成、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电流效率和高铁酸盐产品浓度的因素。阳极室体积减小、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适当增加,可使Na2FeO4产品的浓度加大。阳极材料比表面积大,含有碳、硅的铸铁比纯铁活性高。新发展起来的惰性阳极法值得深入研究。电解液组分为氢氧化钠,浓度约为14mol/L时电流效率较高,电解液中添加适当的氧化剂或腐蚀性离子有助于减少阳极钝化和稳定高铁酸根离子。交直流叠加的加电方式有利于缓解阳极钝化现象。文章指出,未来需要设计新型合理的电解槽结构和研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电耗和电解液浓度,提高电流效率,最终达到长时间连续生产高浓度高铁酸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实验研究了重组Klebsiella pneumoniae批式发酵生产1,3-丙二醇过程中辅助碳源蔗糖与葡萄糖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对发酵工艺进行了放大,并对流加策略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葡萄糖为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辅助碳源优于蔗糖;以重组Klebsiella pneumoniae为菌种,以葡萄糖为辅助碳源,采用指数流加策略,30 L发酵罐中1,3-丙二醇的产量最高达85.2 g/L,产率达0.63 mol/mol,比单纯以甘油为碳源分别提高37.35%和25.00%.  相似文献   
997.
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将半纤维素降解为单糖并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半纤维素是由木糖基主链以及α-葡萄糖醛酸等侧链共同组成的异质多聚体。α-葡萄糖醛酸酶是半纤维素完全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能够水解4-O-甲基葡萄糖醛酸与木糖之间的α-1,2-糖苷键。本文综述了α-葡萄糖醛酸酶的分类、催化机制及晶体结构、酶学性质和基因克隆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食品,糖果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因而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日趋细化.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也日益丰富.功能性配料也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的膳食纤维结构向着"三低"方向发展,全国糖果产销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口味求新、求特、求营养已经成了消费者对糖果的普遍要求.功能性糖果、健康糖果成为行业普遍被提及的词语.专家普遍认为,这类糖果将成为未来糖果发展的突破口.功能型糖果的面市是传统糖果品牌向高端产品品类的延伸,反映了消费者对糖果产品的高层次、多层次需求,也是各糖果品牌差异化运作的产物.现本文根据糖果市场现状及特征,根据消费者对于健康、口味等不同方面的诉求,分析精制化无糖聚葡萄在高品质糖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奚兵 《电镀与环保》2005,25(4):40-41
1前言 锌酸盐镀锌是20世纪70年代初从改革电镀工艺着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种无氰电镀工艺.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今已能获得结晶细致光亮、结合力好,质量不亚于氰化物镀锌层,因此,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无氰电镀工艺的研究现状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无氰电镀工艺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当前电镀生产无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主要的无氰电镀工艺——无氰镀锌、无氰镀铜、无氰镀金和无氰镀银等工艺的技术现状,指出了今后的研发重点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