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96篇 |
免费 | 1050篇 |
国内免费 | 53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98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605篇 |
化学工业 | 1141篇 |
金属工艺 | 570篇 |
机械仪表 | 928篇 |
建筑科学 | 2017篇 |
矿业工程 | 4582篇 |
能源动力 | 440篇 |
轻工业 | 1049篇 |
水利工程 | 1294篇 |
石油天然气 | 2076篇 |
武器工业 | 211篇 |
无线电 | 37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19篇 |
冶金工业 | 1018篇 |
原子能技术 | 56篇 |
自动化技术 | 6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1篇 |
2023年 | 511篇 |
2022年 | 638篇 |
2021年 | 813篇 |
2020年 | 663篇 |
2019年 | 520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454篇 |
2016年 | 572篇 |
2015年 | 665篇 |
2014年 | 1201篇 |
2013年 | 941篇 |
2012年 | 1012篇 |
2011年 | 1001篇 |
2010年 | 825篇 |
2009年 | 832篇 |
2008年 | 1303篇 |
2007年 | 848篇 |
2006年 | 649篇 |
2005年 | 764篇 |
2004年 | 566篇 |
2003年 | 588篇 |
2002年 | 492篇 |
2001年 | 436篇 |
2000年 | 423篇 |
1999年 | 322篇 |
1998年 | 230篇 |
1997年 | 220篇 |
1996年 | 201篇 |
1995年 | 219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48篇 |
1991年 | 149篇 |
1990年 | 110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煤矿和瓦斯突出事故是引起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这类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煤罐中的瓦斯气体突然失去了稳定性能,产生爆炸或者火灾的情况。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对于煤矿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地增加,促使对煤矿资源的开发深度持续加深,进而导致煤矿和瓦斯发生事故的次数有所上涨,面对于该种情况,国家也在不断地研究相应的治理技术和防突对策。基于此,针对矿井瓦斯表现规律、防突技术的重要性,得出相应的防突策略和办法,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以期为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2.
地层水的形成与分布与油气的生成、运聚及油气藏的形成、保存和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川中凹陷多个钻井须家河组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以CaCl2水型为主,须二段还发育NaHCO3、MgCl2水型;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低,须二段矿化度多小于10 g·L-1,须四段矿化度集中在40~60 g·L-1;须二段地层水的钠氯系数在0.051~1.72之间,平均值为0.66;须四段地层水钠氯系数分布在0.40~0.53之间,平均值为0.48,这说明两者属于高浓缩变质水,油气保存好。纵向上川中凹陷地层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整体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其中K+、Na+、Ca2+、Mg2+、Cl-、HCO3-、CO32-、变质系数、钠氯系数与TSD趋势一致,但脱硫系数与TSD趋势相... 相似文献
83.
针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运移规律研究大多采用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等理论研究手段,缺乏基于现场动态实测的研究。微震监测技术近年来在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的围岩破坏规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固一矿160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选用孔-巷联合台网布置方式,构建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基于微震监测结果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大采高工作面围岩动态破坏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围岩累计释放能量,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微震事件的能量密度,以达到研究围岩裂隙发育状况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顶板最大破坏高度达87.8 m,底板最大采动破坏深度达21.7 m,最大值均出现在工作面回采见方阶段,该阶段顶板突水危险性最高;见方阶段顶板承载岩梁破坏,出现异常来压,顶底板及超前破坏程度加剧,验证了应力击穿效应的存在;距工作面顶板48.3 m处的砂质泥岩为顶板隔水关键层,距顶板67.7 m的粉砂岩为击穿控制层,距底板26.6 m的砂质泥岩为底板隔水关键层。通过底板钻孔窥视对微震监测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见方区域底板破坏深度大于18 m,其他... 相似文献
84.
针对近年来我国煤矿水害威胁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现象,通过整理国家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生产网的2008—2021年水害事故资料,以数理统计的方法,从水害事故等级、时间、空间、矿井规模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水害事故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原煤产量对百万吨死亡率的影响,对2022与2023年的百万吨死亡率做出了预测,并依据水害事故的特点提出了防治建议。结果表明:较大及以上等级的水害事故是煤矿水害防治的工作重点;水害事故在空间上高发于华北、东北、西南地区;水害事故在时间上高发于每年的3—4月、7—8月,每天的23∶00—1∶00,7∶00—9∶00,15∶00—17∶00,17∶00—19∶00;水害事故高发于小型矿井;原煤产量与百万吨死亡率呈长期的负相关协整关系,预计2022、2023年百万吨死亡率将分别下降至0.041与0.030。 相似文献
85.
86.
以受氯离子严重腐蚀的典型工程为背景,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严重腐蚀后的加固处理方法,并对采取加固处理后的效果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与试验结果表明,严重氯离子侵蚀环境下,进行加固设计时宜采用加大截面法。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卸矿过程中矿石的运动规律及对溜井井壁的冲击力大小,以鞍钢眼前山铁矿主溜井为工程背景,基于运动学理论推导矿石在溜井中的运动方程,得到矿石碰撞时的速度和夹角。基于Hertz接触理论及修正Hertz接触理论对最大冲击力进行理论计算。对现场冲击产生的振动波进行了测量,进行反算得到应力波,并与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矿石在溜井中的运动符合斜抛运动,矿石与井壁结构发生碰撞时的法向速度和切向速度为3.5 m/s和9 m/s,与井壁结构的夹角为69°,垂直下落高度为3.6 m;矿石对井壁冲击力大小总体趋势满足先增大后减小,且法向冲击作用远大于切向冲击作用,通过实测得到的应力波,其最大值与修正Hertz接触理论计算的最大冲击力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8.
为系统梳理湖北省铀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文章以湖北省各类型铀矿化信息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归纳前人勘查成果基础上,通过研究典型铀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将湖北省主要铀矿化类型划分为硅泥岩型热液叠加改造亚型、砂岩型、花岗岩型内外带热液亚型等3种主要类型。总结了鄂西北桂坪、鄂东南麦市和宜昌盆地大桥边等典型铀矿床(点)的成矿地质特征。圈定了鄂西北碳硅泥岩型铀成矿带、鄂东南花岗岩型铀成矿带、鄂中砂岩型铀-多金属成矿带3个主要铀成矿区带。提出未来铀矿勘查工作部署应以鄂西北两竹两郧地区、鄂中荆门、当阳、宜昌地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岩体内外接触带为主,主攻找矿类型为碳硅泥岩型热液叠加改造亚型、砂岩型、花岗岩型内外接触带热液亚型3种。 相似文献
89.
90.
为解决双龙煤矿采掘接替紧张状况,基于沿空留巷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在不等长201综采工作面辅助运输巷道开展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现场试验监测等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切顶参数优化、围岩支护参数设计,并对沿空留巷效果进行了矿压规律分析评价,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双龙煤矿的沿空留巷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以卸压-改性双重围岩控制为核心思想,单体液压支柱+铰接梁+注浆改性+恒阻锚索等联合支护手段进行沿空留巷,顶底板累计相对移近量值最大为940 mm,两帮收敛量值最大为580 mm,验证了该沿空留巷技术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