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8篇 |
免费 | 295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5篇 |
综合类 | 222篇 |
化学工业 | 1280篇 |
金属工艺 | 160篇 |
机械仪表 | 82篇 |
建筑科学 | 542篇 |
矿业工程 | 280篇 |
能源动力 | 75篇 |
轻工业 | 783篇 |
水利工程 | 72篇 |
石油天然气 | 263篇 |
武器工业 | 7篇 |
无线电 | 24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84篇 |
冶金工业 | 137篇 |
原子能技术 | 40篇 |
自动化技术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48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143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262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56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237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Seon Hwa Cheon Hye Young Seo Young Bae Chung Ho Hyun Ch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6,51(2):470-479
The effects of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on microbial inactivation and quality of noninoculated and inoculate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kimchi pastes were examined. Kimchi paste samples were irradiated at doses of 2, 4, 6, 8 and 10 kGy and stored for 21 days at 4 °C. Irradiation (10 kGy) reduced the populations of total aerobic bacteria,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 and moulds in the samples by 1.72, 2.24 and 0.86 log CFU g?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In particular, coliforms were not detected at 8 and 10 kGy, and the population of L. monocytogenes in inoculated sample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2.67 log CFU g?1.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delayed the changes in O2 and CO2 concentrations, pH, acidity and reducing sugar content observed in kimchi paste during stor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microbiological safety and shelf life of kimchi paste. 相似文献
102.
103.
该文研究了面酱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提高面酱酯类物质含量的方法,并与传统面酱发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面酱醅中添加一定量的乙醇可以明显的提高面酱中酯类物质的浓度,有利于提高面酱的质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104.
针对直接印花和传统染料拔染印花存在的缺陷,研究涂料拔染印花技术,以期获得优异的印制效果。本文从涂料印花糊的研制、新型涂料印花浆的制备、涂料拔染印花工艺以及涂料拔染印花地色染料和选择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并指出了生产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给出了新型涂料免汽蒸拔染印花工艺。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添加酱渣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酱渣,比较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色差、质构、综合感官 评价和风味物质等品质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随着酱渣添加量在1%~9%范围内增加,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当酱 渣添加量<3%时,氨基酸态氮含量(1.14 g/100 g)较对照组(1.18 g/100 g)无显著差异(P>0.05);当酱渣添加量为1%时,黄豆酱a*值(15.80)和L*值(24.80)最大,且硬度、稠度、黏性指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酱渣后,黄豆酱的风味物质种类及综合 感官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当酱渣添加量为7%和3%时,黄豆酱中风味物质种类最多(33种)和综合感官评分最高(75.42分)。 综合考虑, 添加3%酱渣不会降低黄豆酱品质,且在风味物质及综合感官评价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酱渣在黄豆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研究胃、肠消化对猪肝酱中Fe和Zn的形态影响。采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技术模拟猪肝酱在胃、肠中消化,利用0.45 μm微孔滤膜分离悬浮态和可溶态,通过D101大孔树脂实现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分离。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Fe最佳测定条件为乙炔流量80 L/h,燃烧器高度5 mm;Zn最佳测定条件为乙炔流量90 L/h,燃烧器高度6 mm。在此条件下,测定猪肝酱中Fe含量为112.56 μg/g,Zn含量为41.38 μg/g。胃、肠消化后除悬浮态Fe和Zn,其他各形态Fe和Zn的含量都所有增加,生物可给性变大,这表明胃、肠消化都是将一部分悬浮态Fe和Zn消化成可溶态Fe和Zn,其中以有机态Fe和Zn为主。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柱前衍生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特级郫县豆瓣酱中的风味成分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出987 个化合物,定性鉴别得到包括有机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类及其衍生物、醇类、酯类、酚类、酮类、醛类10 类物质共218 种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类(72 种,相对含量30.36%),其次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40 种,相对含量26.58%)。本研究为郫县豆瓣酱风味成分解析、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传统发酵豆酱产品质量的差异,通过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吉林省长春、黑龙江省桦南、黑龙江省宝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4 个地区发酵豆酱样品(分别为ChangC、HuaN、BaoQL、HeiH)进行感官评价,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氨基酸分析技术测定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并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aoQL感官评价最好。不同豆酱样品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菌群中优势细菌和优势真菌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其中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样品ChangC的优势细菌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样品BaoQL的优势细菌为魏斯氏菌(Weissella);样品HuaN和HeiH的优势真菌为青霉菌(Penicillium),样品ChangC的优势真菌为unclassified-k-Fungi,样品BaoQL的优势真菌为曲霉菌(Aspergillus)。通过对其游离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可得东北不同地区传统发酵豆酱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样品BaoQL的游离氨基酸综合评分最高,样品ChangC次之,HeiH评分最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豆酱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的相关性可知,菌群的种类和丰度对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影响较大,从而影响豆酱的质量,其中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的细菌为Weissella,真菌为毕赤酵母菌(Millerozyma)和Aspergillus。本研究揭示了豆酱中游离氨基酸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性,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为深入了解超声场中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粘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乌氏粘度计测定淀粉特性粘度的变化,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结合紫外可见分分光光度计分析,表征超声处理后的马铃薯淀粉糊的性质。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粘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超声声强的增大而减少;超声场对马铃薯稀淀粉糊的影响更大,马铃薯淀粉糊的浓度越小,特性粘度下降程度越大,超声场作用后马铃薯淀粉糊的特性粘度越小;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粘度随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组成淀粉分子的单体α-D-吡喃葡萄糖在超声场中没有明显改变。超声场作用后,马铃薯淀粉糊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大,结合键能大小分析,推断出超声场作用马铃薯淀粉糊的断链位置可能发生在糖苷键C-O上。超声作用使得马铃薯淀粉分子链发生断裂,马铃薯淀粉糊特性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