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2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46篇
化学工业   244篇
金属工艺   104篇
机械仪表   48篇
建筑科学   56篇
矿业工程   19篇
能源动力   43篇
轻工业   155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86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7篇
冶金工业   80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he effect of carrier gas such as hydrogen, nitrogen and argon on the deposition rate, film morphology, resistiv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iN film from tetrakis-dimethyl-amido-titanium (TDMAT) was studied. The deposition rate was higher with argon and nitrogen and lower with hydrogen when 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was above 300°C.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film deposited with hydrogen carrier gas was rough due to the gas phase reaction. The film deposited at the higher substrate temperature with hydrogen had higher resistivity than in the film deposited with argon or nitrogen due to the rough surface.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Ni/Al2O3-MxOy,催化剂催化松香氢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Al2O3-MxOy催化剂催化松香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枞酸转化率可达98%以上,氢化产物达到国家普通氢化松香(特级)标准.产物主要组分与Pd/C催化剂催化所得的氢化产物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3.
采用原位复合法对Veclra A-950热致液晶聚合物(TLCP)、聚偏氟乙烯(PVDF)与超高摩尔质量聚酯(UHMPET)进行共混改性,以改善UHMPET的加工流动性。对其流变性能、热性能以及共混形态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不同混合方法和不同TLCP与PVDF用量对UHMPET各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HAAKE流变仪进行混合时,TLCP在UHMPET中呈珠状,二者之间的界面比较模糊,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采用挤出拉丝时,TLCP在UHMPET中形成明显的微纤状;PVDF在UHMPET基体中无论是采用HAAKE流变仪进行混合还是挤出拉丝,基本上都呈珠状,而且与UHMPET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在DSC曲线上表现出特有的转变峰,说明两者的相容不好。TLCP和PVDF对改善UHMPET的加工流动性都有贡献。  相似文献   
34.
首先简要介绍语义Web服务资源描述框架(RDF4S),在此基础上提出语义Web服务包装机制,语义Web服务经包装后,分别通过组合接口和调用接口为组合语义Web服务的设计与调用提供支持.然后分别详细介绍组合语义Web服务的设计存储和调用执行:通过图形化的设计工具按照语义Web服务的3种基本逻辑关系设计组合结构图,然后将该图映射到组合结构信息表存储,组合语义Web服务执行时根据结构信息表生成语义Web服务代理对象和相应的语义消息,再根据语义消息传递机制调用Web服务实体.最后用一个实例展示组合语义Web服务执行时的消息传递,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Web服务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而Web服务合成就是在自治的和异构的现存Web服务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本文介绍了一种Web事务处理的模型,可帮助建立高效的Web服务合成,该模型是一种多层的体系结构,我们首先Web事务处理作一般性介绍,其次,对该模型的各个组件分别加以说明,并举例说明其实现(使用扩展的WSDL).  相似文献   
36.
动态Web服务组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b服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动态Web服务组合作为一种灵活、快速集成信息的重要方法,成为开放异构环境中复杂分布应用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Web服务描述方式并给出了动态Web服务组合定义及模式;其次,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组合平台和框架,重点分析了基于工作流和基于AI规划的动态Web服务组合原理与典型应用,并分析了其它相关的一些动态Web服务组合策略;最后提出了动态Web服务组合面临的挑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语义Web服务组合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义Web服务的目标是,利用语义Web技术将Web服务的静态描述和动态行为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Web服务的自动发现、组合和执行等问题。语义Web服务组合是服务资源重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语义Web服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现有的语义Web服务资源为基础,通过服务组合为基于Internet的大规模复杂应用提供新的、更多的可用资源。首先对语义Web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概述语义Web服务组合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然后根据语义Web服务组合中使用的方法学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方法的实现过程和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8.
利用复合方法研制出一种LPTC电子陶瓷材料,并经作温度敏感元件,研制出适合井下恶劣环境,精度高、寿命长的温度传感器。并对探头包封和响应时间以及传感器的动、静态特性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39.
本文阐述网构软件的构成及测试,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概括了基于互联网服务的网构软件的实质,网构软件与传统软件间的差异,提出了在互联网上实现网构软件的趋势及实现网构软件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40.
As digital interfaces increasingly mediate our access to information, the design of these interfaces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Designing digital interfaces requires writers to make rhetorical choices that are sometimes technical in nature and often correspond with principles taught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subfiel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e propose that an HCI-informed writing pedagogy can complicate for both wri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he important role audience should play when designing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interfaces. Although it is a subtle shift in many ways, this pedagogy seemed to complicate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 and the texts/interfaces they created: it was not just the “human” (beliefs, attitudes, values, demographics) or the “computer” (the software or hardware or other types of mediation) that mattered but rath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First we explore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writing code and writing prose have merged and paved the way for an HCI-informed writing pedagogy. Next we examine some parallels betwee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rinciples and composition principles. Finally, we refer to assignments, student responses, and anecdotal evidence from our classes where an HCI-informed writing pedagogy drew—or could have drawn—student attention more acutely to various audience-related technical and rhetorical interface design cho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