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49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31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0篇 |
综合类 | 316篇 |
化学工业 | 1587篇 |
金属工艺 | 76篇 |
机械仪表 | 157篇 |
建筑科学 | 195篇 |
矿业工程 | 103篇 |
能源动力 | 503篇 |
轻工业 | 77篇 |
水利工程 | 27篇 |
石油天然气 | 2446篇 |
武器工业 | 26篇 |
无线电 | 9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4篇 |
冶金工业 | 87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67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324篇 |
2012年 | 379篇 |
2011年 | 431篇 |
2010年 | 344篇 |
2009年 | 303篇 |
2008年 | 234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340篇 |
2005年 | 277篇 |
2004年 | 267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215篇 |
2001年 | 186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04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污染Fe、Ca和浸渍稀土元素La、Ce等方法改变老化剂的化学组成,在500~600℃反应温度下,考察催化裂化催化剂对CO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Fe和CeO_2能够促进CO的氧化,且催化剂中Fe和CeO_2含量越高,对CO氧化过程促进越明显;Ni,V,La_2O_3对CO氧化的影响较小,但CO的转化率随着催化剂上这些组分含量的增加而提高;Ca对CO的氧化略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应用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气液相平衡,求取汽油馏分中烃化合物组分在任意指定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为汽油馏分的气液相平衡计算提供支持。方程求解通过编程实现,输入参数包括化合物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和偏心因子,输出为对应温度下化合物的蒸气压。利用该方法可以计算汽油馏分中所包含的400多种烃化合物的蒸气压,比较在37.8 ℃下的蒸气压计算值和实测值,结果吻合较好,轻烃化合物蒸气压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汽油全馏分范围内烃化合物蒸气压的平均相对误差低于4%。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可以调整炼油厂产品结构的系列加氢技术。灵活调整产品分布的加氢裂化技术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的馏程范围及更换化工型加氢裂化催化剂有效压减柴油产量,降低柴汽比;中压加氢改质MHUG技术可以生产约10%~35%的高芳潜石脑油,同时生产清洁柴油(其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十六烷值较原料增加10~25单位);FD2G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转化技术可将劣质柴油馏分转化为收率50%以上的高辛烷值(RON 91~94)、低硫(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汽油产品,可作为国Ⅴ汽油调合组分;FDHC柴油中压加氢裂化技术以直馏柴油为主要原料,可以直接生产优质3号喷气燃料(喷气燃料收率40%~50%,烟点26~31 mm),有效压减柴油产量,降低柴汽比;FD2J直馏柴油中压加氢裂化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喷气燃料冰点,提高喷气燃料收率。 相似文献
3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延迟焦化装置掺炼FCC油浆的比例稳定维持在10%以上,最高达到13.6%。掺炼FCC油浆后,延迟焦化装置的操作苛刻度降低,经济效益可观,每月可创效864万元;但石油焦和蜡油产品质量变差,石油焦挥发分质量分数下降1.25百分点,灰分质量分数上升0.15百分点,蜡油残炭质量分数上升1.19百分点,密度上升67 kg/m~3,装置燃料气、3.5 MPa蒸汽、电的单耗均上升;加热炉炉管和炉出口转油线结焦加剧,炉出口压力上升速率较掺炼油浆前增大0.015 MPa/月;出现了加热炉进料泵出口弯头、跨线阀、进料调节阀阀芯严重磨蚀等问题,装置安全运行风险急剧上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开展预知性维修、控制油浆固含量、进行设备材质升级、缩短检修周期、优化工艺流程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5.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炼油化工总厂针对汽油市场需求量大,柴汽比下降的趋势,在催化裂化装置中掺炼了29.52%的直馏柴油。从催化裂化装置原料性质、产品分布、关键工艺参数等多方面优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运行,在确保催化裂化汽油产品质量合格的情况下,装置总液体收率增加1.11百分点,汽油收率提高1.75百分点,柴油收率提高0.19百分点,柴汽比下降0.03单位,同时油浆固含量、催化剂单耗等关键指标均得到较大改善。并对典型燃料型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掺炼直馏柴油后,全厂汽油池辛烷值和柴油池十六烷值变化进行了分析,针对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下降的情况提出了优化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6.
结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150 kt/a重整装置的生产实际,从催化剂性质、原料性质、反应条件、设备问题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影响重整汽油辛烷值的影响因素、调节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际生产中,以RON为考察目标,利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重整辛烷值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按工艺参数对加权平均反应温度、循环氢中C_3/C_1比值和水氯比设定了位级水平,发现加权反应温度为472.5℃、循环氢中C_3/C_1比值为0.59、水氯比为2.14时,重整汽油RON为95.6,此时效益最佳。在操作温度(加权温度472℃)、原料组成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在0.93~0.96 MPa进行调整,可以提高重整汽油辛烷值且又不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37.
为深入认识汽油在使用过程中氧化生胶的反应机理,选取汽油中相同碳数的典型烃分子作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建立了不同结构的汽油分子通过氧化链式自由基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极性较高的沉积物分子的反应网络。通过对比不同反应路径的反应能垒大小,得出容易氧化生胶的汽油烃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贡献生成沉积物的关键控速步骤和关键中间体,从而为抑制该氧化生胶过程提出关键措施。结果表明,汽油分子结构中存在双键α位C-H、叔位C-H或苯基α位C-H时,容易引发链式自由基反应,但能否继续向沉积物的反应方向进行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后的产物中是否仍然存在双键α位C-H、叔位C-H、苯基α位C-H或者C=O这种使得相邻C-H键变弱的吸电子基团。另外,在氧化生胶反应过程中,氢过氧化物(ROOH)和过氧自由基(ROO·)是最关键的2个中间体,抑制氧化生胶反应的关键在于清除它们。 相似文献
38.
Samira Shirvani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36(11):750-75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ion of a nanoporous silica as diluent for a USY catalyst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team, as a cost-effective hydrogen donor and regenerative agent, in the fuel oil upgrading. We found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inert silica in the catalyst particles in the presence of steam could produce more than 40 wt% of olefinic products, mainly propylene, in the cracked products.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steam, the olefins yield became less than a half (about 17 wt%) and the reaction tended towards higher liquid yields (74.8 wt%) including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相似文献
39.
孙守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8,47(1):26-29, 40
针对某石化公司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陆续出现产品辛烷值低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装置产品辛烷值低的原因包括:(1)选择性加氢催化剂选择性差;(2)碳六烯烃饱和严重;(3)异戊烯醚化率低。通过优化选择性加氢反应条件、提高轻汽油抽出率及醚化反应温度等措施,装置选择性加氢产物、汽油产品及醚化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分别提高了1.5个单位、0.5个单位及0.05个单位。 相似文献
40.
信号平面变换中伪特征曲线的产生原理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中就平面变换技术多义性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何种情况下会产生伪特征曲线。提出了识别伪特征曲线的方法和分选伪特征曲线的方案,多义性的分析使平面变换技术更完善和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