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39篇
  免费   1052篇
  国内免费   1668篇
电工技术   75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339篇
化学工业   4270篇
金属工艺   2543篇
机械仪表   297篇
建筑科学   126篇
矿业工程   347篇
能源动力   148篇
轻工业   415篇
水利工程   25篇
石油天然气   219篇
武器工业   101篇
无线电   26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16篇
冶金工业   1418篇
原子能技术   221篇
自动化技术   202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355篇
  2023年   631篇
  2022年   739篇
  2021年   746篇
  2020年   698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614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790篇
  2012年   894篇
  2011年   1080篇
  2010年   934篇
  2009年   959篇
  2008年   1101篇
  2007年   1018篇
  2006年   825篇
  2005年   752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席艳杰  马琳  孙劲毅 《山东化工》2022,(15):30-34+37
实验以生物质明胶为氮源和碳源,通过简单的退火方法,设计合成了具有分层多孔结构的氮掺杂多孔碳包覆二硫化钒(VS2-N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透射电镜、光电子能谱仪等测试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VS2-NC复合材料架构稳定、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有利于电荷传输和离子扩散。在10 A·g-1的电流密度下,VS2-NC复合材料可达到407.3 F·g-1的比电容,经历5 000次长循环后仍可保持86%的放电容量,展现出了优异的赝电容性能。作为综合实验,实验体系完整,内容涵盖化学、材料、物理等多门学科,涉及多种仪器使用,覆盖面广,能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生可在锻炼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拓宽学科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综合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2.
以三聚氰胺作为氮源,植酸作为磷源,在900℃下将氧化石墨烯碳化为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N、P掺杂材料900-RNPG,利用SEM、EDS技术表征N、P原子被成功掺入材料,将该材料滴涂到裸玻碳电极GCE烘干,再滴涂乳酸脱氢酶和NAD+,得到乳酸传感器900-RNPG/GCE。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it,研究了900-RNPG/GCE传感器对乳酸的电化学特性,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乳酸在100μmol/L-7 m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为33.4μmol/L(S/N=3),具有较高的响应电流值、较宽的线性范围、较低的检出限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应用于乳酸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43.
以SF_6为光敏剂,用CW CO_2激光诱导气相Fe(CO)_5热解反应,在室温下高效率地制备出了γ-Fe 纳米粒子(20—40nm),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  相似文献   
44.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铁性材料已经成为传感器、微波器件、数据存储、自旋电子学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智能材料与器件方向显示出可观的应用潜力。BiFeO_3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材料Bi_(1-x)AxFeO_3(A=La,Nd,Sm)、BiFe_x B_(1-x)O_3(B=Ni,Mn,Co)的发现使得多铁性材料获得了更迅猛的发展。这类材料属于单相钙钛矿氧化物型多铁材料,在室温以上同时具有铁电、压电、介电、电光、铁磁、光伏、磁电耦合、光催化等效应。BiFeO_3作为一种单相多铁性材料,与同类的多铁性材料相比,其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尼尔温度以及较小的光学禁带宽度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然而,在制备BiFeO_3的过程中,部分Fe~(3+)向Fe~(2+)转变,并且铋元素熔点较低容易挥发,产生大量的氧空位,造成漏电流较大,很难得到具有较高剩余极化强度的样品;并且BFO薄膜室温下弱的磁性等性质使其实际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改善制备条件和参数,使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改用更合适的衬底材料及进行离子掺杂等,以制备多层复合薄膜。其中,离子掺杂对减小漏电流,提高铁电性及室温磁性方面的效果最为理想。各国研究者已经制备出比纯BiFeO_3材料性能更好的掺杂和复合BiFeO_3材料。在不同的位置掺杂多种元素较掺杂单一元素能更好地改善材料的性能。最新报道的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多个混合掺杂离子Bi_(0.88)Sr_(0.03)Gd_(0.09)Fe_(0.94)Mn_(0.04)Co_(0.02)O_3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增加到108μC/cm~2,显著高于La、Mn、Zn等元素单掺杂得到的极化强度(69.47μC/cm2)。同时,掺杂BiFeO_3薄膜的磁化强度比纯BiFeO_3薄膜提高了3~4倍。这可能是源于:掺杂离子抑制Bi3+的挥发和Fe3+的还原,减小氧空位和缺陷浓度,从而减小漏电流,进一步改善BiFeO_3薄膜的铁电性能;掺杂离子也会导致结构的畸变而打破其螺旋磁结构,从而产生较强的室温磁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BiFeO_3材料的结构及其掺杂元素的种类,然后讨论了A位、B位和AB位共掺杂离子对提高BiFeO_3薄膜弱的室温磁性以及减小漏电流、提高铁电性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45.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纳米WO3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概述了超细WO3粉体和纳米WO3薄膜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各自优缺点,并介绍了纳米WO3薄膜的稀有金属掺杂研究等;分析了纳米WO3材料的研究意义,介绍了纳米WO3材料在变色及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纳米WO3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6.
用原位掺杂法制备了Pt/SnO2花状纳米结构.通过控制反应源物中n(Pt4+)/n(Sn4+)比率,可以获得不同Pt掺杂量的复合纳米结构.采用SEM、XRD、TEM和Raman光谱对样品的形貌、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材料的NH3气体敏感性能.结果表明,Pt掺杂的SnO2纳米花大小约为2μm,由平均直径为180nm,...  相似文献   
47.
通过室温固相法制备了不同元素掺杂的前驱体,并采用分步煅烧法获得了尖晶石型LiMn2O4和LiM0.2Mn1.8O4(M=Mg、Cd)相。采用XRD和FTIR技术就元素掺杂对产物晶格畸变、Mn—O键长和键能强度等微观结构参数和光谱频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元素掺杂导致产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晶格畸变。Mg元素掺杂使晶格收缩,Mn(Ⅳ)—O和Mn(Ⅲ)—O键收缩和键能强度增加,对应吸收峰发生蓝移;Cd元素掺杂使晶格膨胀,Mn(Ⅳ)—O和Mn(Ⅲ)—O键增长和键能强度降低,对应吸收峰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48.
在<100>取向的金刚石衬底上,用微波PCVD法进行同质外延,掺杂和Schotty特性的实验研究,总结了反应气体,碳源浓度等因素对外延层形貌、结构的影响,B/C比对掺硼外延层结构、形貌和电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接触金属,温度对Schottky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合金化是克服第五副族金属(Nb,V,Ta)氢脆问题的有效方法.以Nb-5W为基础成分,探索第三组元(Co)掺杂(X=1,2,3,5)对Nb95-xW5Cox合金结构和氢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证实:制备的Nb95-x-W5Cox样品为Nb-bcc固溶体合金,随着Co掺杂量增加,其晶胞畸变收缩明显,形成贫Co基体区和以N...  相似文献   
50.
廖达前  连法增  王继杰  付猛  陈玉兰 《功能材料》2005,36(2):190-192,199
研究了HDDR工艺条件(包括HD温度、HD时间、DR温度、DR时间)对Nd12.6Fe69.3Co11.6B6.0Al0.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均匀化处理和未均匀化处理的合金经HDDR工艺后磁性能的差异;通过对两种舍金原始态的XRD谱线分析,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