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83篇
电工技术   60篇
综合类   143篇
化学工业   96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93篇
矿业工程   76篇
能源动力   105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364篇
石油天然气   1234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川中川南过渡带内江—大足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指出:该区高产井呈带状分布并与古构造有密切的关系;沉积作用中古构造带顶部及两翼为水体的高能带,沉积了成熟度较高的粗颗粒,并且在成岩过程中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裂缝,使古构造带顶部及两翼变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远离古构造带翼部的沉积成岩条件相对较差,储层物性变差,于是在古构造带上就形成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92.
浅层油气运聚理论与渤海大油田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油区年产原油3 000×10~4t,约占中国海洋石油产量的70%。渤海油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的中东部,勘探面积约4.5×104km2。渤海油区具有鲜明的石油地质特征:著名的郯庐大断裂纵贯渤海,新近纪断裂活动强烈,促进石油的纵向运移,但不利于油藏的保存;中新世—上新世发育河湖相沉积,上部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为浅层石油富集创造了条件;古近系生油岩埋藏深,新近系储-盖层较浅,石油垂向运移距离远,运移途径复杂。针对渤海复杂的石油地质条件,经过20年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探索,提出1大断裂-砂体"中转站"模式运移能力强、2小断层及走滑断裂运移油气能力弱、3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油气富集部位、4临界盖层控制断裂活动带油田形成、5圈闭汇油面积大小决定油田规模、6主力油田展布可分为凸起与凹陷富集型、7小凸起上的披覆背斜利于形成大油田7项创新学术思想,构成了浅层油气运聚理论并指导勘探,渤海勘探团队在短期内高效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共27×10~8 m~3地质储量,奠定了中国第二大油区的储量基础。  相似文献   
93.
李晓军  齐宁  张琪  牛淑芳 《油田化学》2007,24(2):131-134,126
研发了适用于高温低渗油田调剖堵水的改性落叶松栲胶堵剂。基础配方(以质量计)为:6.0%磺化落叶松栲胶+2.5%~3.0%甲醛+1.0%~1.5%促进剂+水.pH值8~10。基础配方堵剂溶液25℃、35001/s黏度为1.5mPa·s;温度由120℃升至180℃时,成胶时间由7.5h缩短至约4h;从成胶时间和代表凝胶强度的突破真空度确定其适用的pH值范围为4~10;外加NaCI特别是CaCl2使其成胶时间缩短,突破真空度在NaCI加量≤50g/L时下降幅度很小。NaCl加量为100g/L时仍不低于66kPa。减少任一组分用量而保持其他组分用量不变,均使堵剂溶液成胶时间缩短,通过改变各组分用量和加盐量可在很大范围内调节堵剂溶液的成胶时间。堵剂在120℃放置48h后质量变化小于5%,在180℃放置120h后质量变化小于8%。堵剂凝胶在250℃的5%盐酸、5%苛性钠、10%NaCl溶液中至少可稳定存在6h。加入原油量超过10%的堵剂溶液不能成胶,因而该堵剂有一定选择性。在2支填砂管封堵实验中,封堵率为98.5%和97.6%,突破压力梯度为25.3和36,4MPa/m。讨论了栲胶与甲醛的交联反应。图7表1参5。  相似文献   
94.
气井水淹对气井产能和气藏采收率均具有较大影响,准确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及延缓底水过早锥进对于底水气藏的合理开发至关重要。针对厚层气藏的高产气井,基于两相渗流理论及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建立了物理模型,推导了考虑非达西效应带隔板底水气藏见水时间公式,分析了人工隔板位置和长度对气井见水时间的影响,并利用作图法对人工隔板的位置和长度进行了优化。实例应用表明,人工隔板对于抑制底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较大程度地延长了气井的无水采气期。该项研究对于带隔板底水气藏的见水时间预测以及无隔板底水气藏中人工隔板位置和长度的确定,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5.
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杨仁超 《特种油气藏》2006,13(4):1-5,16
从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和基岩等储层类型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储层地质学的新进展,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化学与储层地质学结合产生的前缘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储层地质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
裂缝性底水油藏中水平井两相渗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裂缝性底水油藏中水平两相渗流问题。在流线不变的假定下,建立了底部注水时双重孔隙介质中水平井油、水两相垂剖面二维渗流的数学模型,并用特征线方法进行了精确求解,给出了裂缝系统和岩块中的含水饱和度分布以及水平井见水时间公式,从而为利用水平井开采裂缝性底水油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7.
地层模型中具有多条不规则天然裂缝,有的裂缝直达井壁,有的裂缝相互贯通,造成渗流规律复杂,运用常规的解析算法很难对其进行计算求解。采用有限元方法,基于ANSYS软件进行建模,模型中对地层和裂缝采用同一种材料,通过引入裂缝放大系数来区分并描述裂缝对流体导流能力的增大。模型中考虑了钻井液入侵造成的井壁和裂缝污染带,通过引入污染系数来描述污染带的渗透率下降。通过模拟计算得出2种模型的渗流压力场分布、渗流速度场分布以及全井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为完井方式的选择提供较为直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核心理论与优化设计关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北美页岩气藏在储层渗透率低至纳达西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有效开发,其核心是增大储层改造体积,用技术体系来表征即为“体积改造技术”。“体积改造技术”强调“打碎”储层,使裂缝壁面与储层基质的接触面积最大,在三维方向实现对储层的“立体”改造。针对页岩和致密油气储层的不同特点,界定了“狭义”和“广义”体积改造技术的异同:“狭义”体积改造技术源于对象、技术和验证3个要素(页岩、“水平井钻井+水平井分段压裂”、微地震裂缝诊断);“广义”体积改造技术是针对致密油气储层提出的水平井多段和直井多层压裂技术方法。两种技术针对的储层对象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体积改造技术的核心理论为:1“打碎”储层,形成复杂缝网,“人造”渗透率;2基质中的流体沿裂缝“最短距离”渗流;3大幅度降低基质中油气流动所需驱动压差。进一步提出了满足体积改造技术理论的核心条件为:储层具有明显脆性,天然裂缝与层理发育,最大最小应力差较小。其中脆性指数是岩石发生破裂前的瞬态变化快慢(难易)程度的表征,而体积改造技术优化设计的关键是“逆向设计”方法,以及分簇射孔模式、最优孔数及裂缝间距优化。现场实际研究表明:分簇射孔确保各簇有效开启的最优孔数为40~50个,并可获得最优孔数与排量的关系,以及最优缝间距越小越易实现裂缝转向;同时还给出了孔眼优化、实现应力干扰的最佳裂缝间距、细分切割基质的理论模型与计算结果。体积改造技术对提高非常规油气藏的改造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
对于低渗透高气油比油井,由于其产液量低,泵抽过程中常常由于脱气等因素使得泵效较低,合理控制低渗高气油比油井的套压是保持该类油井高效生产的关键.根据低渗油藏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入动态与井筒多相流流动情况,分析不同条件下套压对动液面及产量的关系.结合油井具体动、静态参数,给出了低渗高气油比油井合理套压确定的过程.现场实例表明...  相似文献   
100.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储量分类评价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由于储集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大小、储集性能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按照碎屑岩油藏计算方法提交的探明储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从开发的角度,考虑缝洞型油藏的非均质性,利用地震反射特征、地震振幅变化率大小及实钻井的产能差异对提交的探明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把未开发储量划分为落实未开发储量,待评价一类储量、待评价二类储量、待核销储量4个小类,并论述了界定不同类别储量边界的多种技术方法。由于每种技术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储量的评价。通过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探明储量的分类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开发井位的部署,优先动用优质储量,加强待评价一类储量的评价工作,提高此类油藏的建产率,单井产能及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