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73篇
  免费   1392篇
  国内免费   883篇
电工技术   1371篇
综合类   1372篇
化学工业   1270篇
金属工艺   2633篇
机械仪表   1838篇
建筑科学   1730篇
矿业工程   472篇
能源动力   363篇
轻工业   1303篇
水利工程   229篇
石油天然气   1858篇
武器工业   260篇
无线电   19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62篇
冶金工业   664篇
原子能技术   174篇
自动化技术   400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424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565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867篇
  2014年   1275篇
  2013年   1211篇
  2012年   1493篇
  2011年   1634篇
  2010年   1374篇
  2009年   1351篇
  2008年   1346篇
  2007年   1488篇
  2006年   1355篇
  2005年   1207篇
  2004年   989篇
  2003年   894篇
  2002年   770篇
  2001年   670篇
  2000年   539篇
  1999年   466篇
  1998年   393篇
  1997年   288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17篇
  1962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孙秀梅  孙桂民 《城市建筑》2013,(22):228-229
建材检测作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点,是施工质量验收和评定工作中的必备环节。本文从建筑材料本身的分析出发,结合当前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的技术对其重要性进行介绍,并对如何更好地改善建材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92.
马海涛 《城市建筑》2013,(16):193-193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工艺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在高度以及难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质量与其结构性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此,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简单阐述了无损检测技术的作用原理,分析了多种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几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帮助这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993.
郑兆华 《城市建筑》2013,(10):298-298
消防报警及其联动控制系统在对于建筑物的防火、灭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整个系统作了概述,对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和检测验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其次论述了要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条件,最后对整个系统的检测验收过程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增材制件表面质量差、内部缺陷在线检测困难的问题,开展激光超声对电弧增材制造试块内部缺陷检测的研究。为保证缺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缺陷反射法与激发源、接收源同步移动检测方式。对比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传播路径和检测波形,在A扫中得到缺陷反射波幅值,在B扫中得到缺陷反射波成像,根据幅值大小和成像结果,准确探测出10 mm深度内直径为1 mm的内部缺陷,得到缺陷深度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增材制造在线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基于思维导图法和问题引导法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将实验教学分为基本教学实验、开放实验和课题创新实验三个层次;建立研究性辅助教学网站等方面.从目前实施情况看,研究性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巨型悬挑桁架常用于对建筑立面有较大变化的建筑结构中.因构造复杂,构件的连接节点常使用铸钢节点,但国内外目前的设计标准对这类节点并未提供计算公式,因此,试验方法或(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常作为检验这类节点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对于桐庐励骏酒店巨型悬挑桁架中的铸钢节点的安全性能,采取了对样本铸钢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验,而对其他节点采取了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该验证方法既能有效保证铸钢节点的安全,又能节约资金.详细介绍了巨型悬挑结构铸钢节点安全性能的验证过程.  相似文献   
997.
常规滑擦式摩擦副摩擦系数大,影响因素多.为了解决大跨自锚式悬索桥重型钢箱梁在高位单向多点长距离顶推条件下架设难题,应用摩擦学原理,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筛选MGE板.设计了能模拟实际工作状态的摩擦副试验装置,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采集分析,掌握了摩擦系数变化基本规律,研制出低摩阻的摩擦副结构,将最大工作摩擦系数降低至0.06以内.  相似文献   
998.
以某厂工字形带裂缝的钢吊车梁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开裂钢吊车梁疲劳损伤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吊车梁上部区域有效面积和刚度为目的的加固方案.通过吊车梁加固前后200万次疲劳试验,对加固前后裂缝尖端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大截面有效面积及刚度可以延长开裂钢吊车梁的疲劳剩余使用寿命,对实际工业厂房中存在开裂的钢吊车梁的加固及维护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强度是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重要指标。当集料类型、矿料级配和成型方式一定情况下,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取决于水泥剂量。强度标准越高,则水泥剂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抗荷载破坏能力越强,但抗收缩开裂能力越差;反之亦然。为此,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期和运营期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疲劳破坏所需材料最小强度为准则,研究了水泥稳定碎石力学强度特性、疲劳特性及施工期与运营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荷载响应,提出抗疲劳断裂的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标准。结果表明:为防止施工车辆荷载作用下基层发生极限断裂破坏,水泥稳定石灰岩碎石基层必须养护7d后,且其劈裂强度达到0.68MPa以上,方可进行下结构层施工;为防止设计年限内基层在施工车辆和运营车辆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断裂,水泥稳定石灰岩碎石7d劈裂强度不小于0.70MPa。为了便于应用,结合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之间关系,提出水泥稳定石灰岩碎石7d抗压强度不小于7.0MPa。  相似文献   
1000.
Although substanti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ternally bonded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FRP) materials as a means of strengthening deficient and deteriorating concrete components most studies, and even field monitoring, have been at the component level. There is lack of data regarding the systems level response of strengthening.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ogressive strengthening of a slab-girder system through initial flexural strengthening of the decks followed by shear strengthening of the central girder. The progression of damage after each phase of loading was assessed through a process of forced vibration based modal test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modal testing and model updating procedures as a means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dicates that the process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accurately show changes in both local and global response through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loading. The procedures not only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damage progression and load redistribution in the rehabilitated components, but also enable an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response at the systems and local (through support locations)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