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45篇
化学工业   155篇
金属工艺   3篇
建筑科学   15篇
轻工业   28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随机共振现象中存在着将噪声的能量转移给信号,从而提高信号信噪比的机制,是一种处理噪声信号的有效方法。本文将随机共振算法应用于一组抗艾滋病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以普遍存在于分子结构描述子之中的误差和冗余变量为噪声,而将与所研究化合物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的分子结构描述子作为信号,通过优化非线性系统的参数,实现了随机共振,达到了抑制误差、增强信号的目的。所建四变量模型的统计特性为:n=34,R~2=0.9601,s=0.29,Q~2=0.9508,F=168.62。结果表明,随机共振方法是一种提高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5.
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抗雌激素活性与结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应用半经验量子化学AMl法得到了19种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的优势构象,利用量子化学算法和分子图形学技术获得电子结构、几何结构和拓扑结构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与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的抗雌激素活性相关联。结果表明: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的抗雌激素活性与扩展的引力指数、17号氢原子的净电荷及24号氧原子和17号氢原子之间库仑力的相关性较好,成功地建立了19种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的构效关系式。  相似文献   
86.
应用量子化学HF/3-21G从头算法计算得量子化学参数,研究一些有机锡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结果表明:有机锡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_(ow))与分子极化率和分子范德华体积有关,而有机锡化合物对巨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则与分子最高占用轨道能和分子水化能有关,并建成它们的构效关系式。  相似文献   
87.
支持向量机用于酚类化合物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从分子结构出发,计算25个酚类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及分子的价连接性指数,用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建立4参数的最佳方程,以此4参数作为输入参数,将留一法(L00)应用到BP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及新颖的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建立酚类化合物预测黑呆头鱼毒性的QSAR模型.应用非线性SVM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优于BP网络和RBF网络,SVM、BP、RBF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40和0.945,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8.
通过构建33个甲硫腺苷(MTA)类似物的化学结构模型,并使用Molconn-Z统计的电子拓扑指数、形状指数和分子连接性指数作为受试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结合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对MTA类似物的抑制活性进行了QSAR研究。所得模型的R和R2adj分别为0.862和0.711,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和反映真实情况的能力。模型表明,MTA类似物的抑制活性与其所含硫和氮原子的电子拓扑指数以及分子形状指数相关,这为预测其他类似物的活性和设计新的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90.
The discovery of novel ligands for the hPEPT1 transporter is reported. By exploiting a fast and rigorously validated QSAR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istance in activity‐centered chemical space (DACCS) approach, a database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mpounds (Sigma–Aldrich) was screened for virtual hits. Twelve compounds were then purchased and characterized in an apical [14C]Gly‐Sar uptake competition assay. Four compounds displayed affinity in the medium‐to‐high range. A simple benzophenone derivative displayed high affinity with a sub‐millimolar binding constant (Ki=0.24 mM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starting points for futur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ompound libraries that seek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binding and transport by hPEP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