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54篇 |
免费 | 341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6篇 |
综合类 | 173篇 |
化学工业 | 1930篇 |
金属工艺 | 414篇 |
机械仪表 | 86篇 |
建筑科学 | 85篇 |
矿业工程 | 234篇 |
能源动力 | 22篇 |
轻工业 | 580篇 |
水利工程 | 26篇 |
石油天然气 | 29篇 |
武器工业 | 10篇 |
无线电 | 2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85篇 |
冶金工业 | 603篇 |
原子能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20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165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271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306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48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271篇 |
2006年 | 277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电镀工艺参数中的电流密度和施镀温度对铝合金表面Ni-Si C-MoS_2复合镀层组织形貌及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在铝合金上制备Ni-Si C-MoS_2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以及显微硬度仪,分析不同电流密度和施镀温度下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成分、界面之间的结合情况以及显微硬度。结果电流密度为4 A/dm2时,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差,镀层表面粗糙不平;当电流密度增加到5 A/dm2时,镀层与基体结合紧密,并且镀层表面平整;当电流密度增大到6 A/dm2时,镀层表面平整度变差。施镀温度为40℃时,镀层厚度较薄;施镀温度为50℃时,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镀层表面平整;当施镀温度上升到60℃时,镀层与基体结合处出现裂纹,镀层质量下降。随电流密度和施镀温度的升高,镀层中Si C和MoS_2摩尔分数先增加后减小,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结论采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可以制备出Ni-Si C-MoS_2复合镀层,当电流密度为5 A/dm2、施镀温度为50℃时,制备出的Ni-Si C-MoS_2复合镀层表面平整,厚度均匀,Si C与MoS_2摩尔分数可分别达到10.40%和0.77%。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与其Si C含量成正比,最高可达357.7HV0.01,是基体合金硬度的3.7倍。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TC4钛合金基体进行表面活化处理,并采用复合电镀技术,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结合力良好的Ni-c BN复合镀层。研制的复合镀层能够减少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叶尖的摩擦磨损、杜绝"钛火"事故。进行了镀层的高温摩擦磨损试验以及与镍基封严涂层的磨削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涂层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的钛合金基体表面活化处理技术,可保证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同时,研制的Ni-c BN复合镀层对封严涂层具有良好的磨削能力和较低的摩擦系数,可以有效保护钛合金叶尖。 相似文献
993.
航空发动机在大修时发现12Cr2Ni4A滑油附件主动轴轴头螺纹根部有裂纹显示。采用化学成分、金相、断口分析以及硬度检测等手段对裂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纹为过大螺母预紧力产生的应力裂纹,但螺纹部位的加工设计不当加剧了裂纹的产生,例如螺纹根部存在氰化层降低了材料的断裂韧度;止动槽与螺纹交界处未倒圆易形成应力集中;止动槽上部宽底部窄,导致垫圈内锁片挤压U型槽底部产生挤压变形。为避免此类故障的发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用限力扳手控制螺母不要过度预紧,对不需要氰化的螺纹部位采取遮蔽的方式,对止动槽与螺纹转接处处进行适当倒圆。 相似文献
994.
BH-50氯化钠光亮镀锌工艺在生产中已应用7年多。实践证明:该工艺用于滚镀较挂镀锌更为优越。本文介绍了该电镀工艺参数的影响、镀液维护的要点、镀液中杂质的判断和处理,以及常见故障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先化学镀后电镀的方法制得“基材-化学镀Ni-P层-电镀Ni-Co-Mn层”的复合层,采用金相观测、纳米压痕、纳米划痕、SEM、EDS等方法研究了镀层的力学性能及耐热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层的弹性模量与纳米硬度与电镀层相近,比单一化学镀层略低;复合层与基材结合得较好,复合层中两种镀层亦结合得较好,结合力超出纳米划痕的最大测量值28N,比单一电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大;化学镀层与电镀层的组织致密度较高,耐热腐蚀性及抗氧化性较好,且化学镀层稍优于电镀层;先化学镀后电镀的工艺比单一电镀的结合牢固,比单一化学镀的镀层生长速率要快,且热腐蚀后与基材的结合力提升很多。 相似文献
996.
工艺参数对铜锰合金镀层组织和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体表面制备出均匀平整、致密且与基体结合良好的合金镀层,合金镀层中Mn的原子数分数达20%以上。方法用电沉积方法以氯酸盐体系,用EDTANa2作为络合剂,在SUS430不锈钢表面制备了Cu-Mn合金镀层,利用SEM及EDS研究了镀层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变化,分析了电流密度、pH值、沉积时间、电解液中n(Cu):n(Mn)比等参数对镀层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结果电流密度为200~700 m A/cm~2、pH值为3~7、时间为10~30 min和n(Cu):n(Mn)比为1:20~1:10时,镀层中的Mn含量随电流密度、pH值及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n(Cu):n(Mn)比值的增大而减小。结论电镀Cu-Mn合金的优化工艺参数是:电流密度为500 m A/cm2,pH值为5,时间为20 min,n(Cu):n(Mn)比为1:10。此时能够得到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的合金镀层,且合金镀层中Mn的原子数分数能达到20%以上。质量良好的Cu-Mn合金镀层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应用正交试验优选锌镍(8%~10%Ni)合金镀层钝化液配方;讨论了钝化液PH值、钝化液、温度、钝化时间和干燥温度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低铬、快速钝化新工艺.该工艺所得锌镍合金镀层钝化膜稳定性好,其耐蚀性比未钝化的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低成本的本地可得的天然锰矿作为吸附剂,研究吸附工艺从水溶液中脱除铅离子和镉离子。利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检验动力学吸附数据,计算和比较这些动力学模型的吸附速率常数,发现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最佳地描述吸附动力学。将 Langmuir 和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用来拟合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发现实验数据与 Langmuir 模型拟合得更好。采用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出锰矿吸附铅离子和镉离子的最大容量分别为 98 和 6.8 mg/g。计算了热力学参数,如吸附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焓变与熵变。结果表明,锰矿作为吸附剂对铅和镉的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因此,锰矿作为一种天然的矿物吸附剂,可以替代现有的吸附剂来脱除水溶液中的铅离子和镉离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