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6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电工技术   3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69篇
化学工业   4279篇
金属工艺   46篇
机械仪表   41篇
建筑科学   41篇
矿业工程   14篇
能源动力   122篇
轻工业   286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236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9篇
冶金工业   35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钛硅分子筛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反应过程--本征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钛硅分子筛(HTS)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经验方程拟合了试验数据,并采用Marquardt算法对经验方程的参数进行确定,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反应初速率,然后再用高斯-牛顿法对本征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得出了氨肟化反应以及该反应体系中H2O2分解的本征动力学。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残差分析和F检验,对氨肟化反应和H2O2分解的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获得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21%和6.25%。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HTS催化环己酮氨肟化的反应特性,是合理可靠的,能为进一步的过程开发与工程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设计上的依据;而H2O2分解副反应动力学模型仅适用于该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52.
陈孙艺  梁小龙  李亮冰 《工业炉》2003,25(4):34-37,40
介绍了乙烯裂解炉对流段的结构功能,各部件局部结构的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53.
采用乙烯裂解炉传递反应过程综合数学模型中的反应管数学模型,对工业裂解炉反应管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反应管内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详细信息,揭示了反应管内流动、传热、传质和裂解反应的基本特点。模拟结果表明,沿反应管轴向油气吸热升温,裂解反应加剧,产物产率逐渐发生变化;沿反应管径向存在明显的流体流速和温度的变化,而产物产率的变化不如流体流速和温度的变化明显。通过比较湍流粘度和分子粘度的大小,认为29.975~30mm的径向区域为层流层,层流层的存在使得临近管壁的区域内流体流速和温度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4.
CpTi(dbm)Cl_2催化烯烃聚合及其聚合物性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开发了一种新型非茂聚烯烃催化剂———CpTi(dbm)Cl2,考察了催化剂在均相及负载条件下对乙烯及乙烯-1-己烯共聚的催化行为。催化剂在均相条件下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较低,但用MgCl2和MgCl2/SiO2复合双载体对催化剂进行负载后,催化乙烯聚合具有非常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共聚能力及良好的氢调敏感性。  相似文献   
55.
采用沉淀-浸渍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2O28-/SnO2-SiO2,以它为催化剂催化环己酮和1,2-丙二醇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带水剂种类及用量、酮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环己酮)∶n(1,2-丙二醇)=1∶1.6、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0%、带水剂环己烷用量5.0mL、反应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达到91.47%;催化剂的稳定性良好,在重复使用5次后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为82.20%,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催化剂表面积碳和吸附了有机物;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产物为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纯度为100%。  相似文献   
56.
吸附法脱除乙烯中少量氧气的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重量法在电子天平上研究了C2H4和O2单组份在5A、13X、丝光沸石和碳分子筛等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性质和扩散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沸石类吸附剂上,C2H4的平衡吸附量远大于O2的平衡吸附量,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也大于O2的扩散速率;在碳分子筛吸附剂上C2H4的平衡吸附量大于O2的平衡吸附量,但O2的吸附扩散速率远大于C2H4的扩散速率,其扩散系数是C2H4的239倍。单柱评价结果表明,C2H4-O2混合组份通过该碳分子筛吸附剂时,O2的破点时间长,C2H4的纯度可达100%。加压有利于选择吸附O2,而且加压吸附、常压脱附再生性能好。该碳分子筛是脱除高浓度乙烯中少量氧气的理想吸附剂。  相似文献   
57.
甲烷和乙烷可以同时在W-Mn/SiO2催化剂上得到活化生成乙烯。原料乙烷和甲烷体积比在0.11~0.25的范围内,当甲烷转化率为20%左右时,共进料反应产物中乙烯体积浓度为8%~12%,达到炼油厂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的浓度。  相似文献   
58.
乙烯裂解炉辐射段流动与燃烧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瀚章  贾志刚 《石油化工》2007,36(6):584-590
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2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燕山分公司E-BA-107乙烯裂解炉辐射段内的流动和燃烧做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使用GAMBIT2.2软件建立了与裂解炉实际尺寸完全一致的几何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标准k-ε湍流模型、离散坐标辐射模型和有限速率/涡流耗散燃烧反应模型等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裂解炉炉膛内的温度、烟气流速及烟气组成的分布:底部燃烧器和侧壁燃烧器的燃烧使附近的炉墙处于温度分布均匀的高温区,为裂解反应提供了均匀的辐射墙面;炉管底部比其他部位的温度低;底部燃烧器的高速射流产生的旋涡可为炉管提供一定的对流热;出口烟气的平均温度和组成的模拟计算值与设计值接近,表明数值模拟有较高的精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9.
Thermal properties and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liquid crystalline (LC)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co‐2(3)‐chloro‐1,4‐phenylene terephthalate) [copoly(ET/CP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rmogravimetry (TGA), 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 measurement, electron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EDX), X‐ray diffractometry, and infrared spectrometry (IR). The thermal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copoly(ET/CPT) were changed with the composition. Copoly(ET/CPT) showed two thermal decomposition steps and the residues at 700°C and LOI values of copoly(ET/CPT) were almost proportional to its chlorine content.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LC units was very low compared to that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units. Crystal structure of copoly(ET/CPT) (20/80) was of triclinic system with the lattice constants of a = 9.98 A?, b = 8.78 A?, c = 12.93 A?, α = 97.4°, β = 96.1°, and γ = 90.8°,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at of poly(chloro‐p‐phenylene terephthlate) (PCPT) with the lattice constants of a = 9.51 A?, b = 8.61 A?, c = 12.73 A?, α = 96.8°, β = 95.4°, and γ = 90.8°. When copoly(ET/CPT)(50/50) was annealed at 220°C in vacuum, crystallization induced sequential reordering (CISR) was not observed but the heat of fusion was slightly increas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trans isomer content in PET units.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4: 1286–1294, 2002; DOI 10.1002/app.10451  相似文献   
60.
A novel method for the crosslinking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bers is described using 1,6‐hexanedisulfonyl azide, 1,3‐benzenedisulfonyl azide, and 2,6‐naphthalenedisulfonyl azide. The azides are diffused i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bers (Dacron) from perchloroethylene solution, and the fibers are heat treated to bring about decomposition of the sulfonyl azide and give rise to crosslinking. A study is made of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ant fibers, which are changed considerably in comparison to the untreated fiber.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3: 1517–1527,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