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3篇
  免费   807篇
  国内免费   405篇
电工技术   440篇
综合类   738篇
化学工业   1564篇
金属工艺   502篇
机械仪表   1061篇
建筑科学   440篇
矿业工程   114篇
能源动力   172篇
轻工业   1923篇
水利工程   96篇
石油天然气   171篇
武器工业   85篇
无线电   17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05篇
冶金工业   226篇
原子能技术   192篇
自动化技术   67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634篇
  2012年   506篇
  2011年   700篇
  2010年   475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600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556篇
  2004年   495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75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Interfa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interfaces established between a titanium-alloy matrix (Ti-6Al-4V) and uncoated and TiB2/C-coated SiC fibres are analys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techniques. Emphasis is placed upon the interfacial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ating layer. Complex multi-reaction layers are observed frequently in the interfacial zones. Previous, often contradictory, reports about the interlayers are reviewe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layers vary in a given system, due to prolonged treatment of the samples at temperature.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layers are discussed further, with respect to these and previous findings. Methods of reducing interfacial reactiv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2.
103.
针对小孔的结构特点,介绍了电容传感器探针测量小孔孔径的原理;分析了测量时电容传感器由于参数的线性化、电容探针与小孔的中心线偏心带来的测量误差;并针对以上因素影响,采取了自动对中机构实现测量过程中的最小化偏心,通过标定得到了孔径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重复性精度可达到0.186μm,稳定性能达到6 h内漂移不超过0.375μm,该指标完全可以满足实际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振动环境对光纤陀螺性能的影响,对某型号的光纤陀螺进行了线振动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Allan方差分析。利用小波多尺度变换提取了光纤陀螺误差模型中的各误差项,分析并验证了零漂及噪声误差与Allan方差分析误差系数中的量化噪声、角度随机游走以及零偏误差与误差系数中的零偏稳定性、速率随机游走、速率斜坡之间的对应关系。随后利用RBF神经网络对小波多尺度分析提取的零偏误差建立模型并进行了补偿。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效减小了振动环境下各误差项对光纤陀螺性能的影响, Allan方差分析结果中的五个误差系数均有较大下降,其中两项误差系数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及以上,极大提高了光纤陀螺在振动环境下的输出精度,对光纤陀螺在振动环境下的误差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三坐标测量机的高精度模拟接触式探头在计算探头球尖位移与传感器输出的关系时需要空间坐标转换模型与标定参数。标定方法基于自己研发的模拟接触式探头,该探头由带有光纤球头的的金属丝悬浮机构,二维角度传感器,小型迈克尔逊干涉仪组成。通过空间坐标转换,矩阵计算模型和标定实验的建立,重点描述了一种特定的标定方法与标定了模型的未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三坐标测量机在x、y、z三方向上测量的标定值与实际值的位移误差的标准差小于30 nm,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107.
电流除了用罗果夫斯基线圈进行测量外,还可通过环探头测量电流产生的磁场来计算得到。直线电机除了位置固定的母线导体外,还有沿母线运动的电枢;母线回路注入脉冲电流后,电枢会被加速而运动。简化母线和电枢为线电流模型,在长线模型基础上,通过环探头测量得到的磁场计算出近似电流波形。因为探头所测磁场主要由其附近电流所贡献,所以合理配置电枢起始位置与探头位置后,电枢运动对电流测量的影响很小。在瞬态电流上升沿、平台区和下降沿的不同阶段,利用实验折算的系数,可得到时域瞬态电流波形,其测量结果与用罗果夫斯基线圈测量波形一致。  相似文献   
108.
Bcl-2 and Mcl-1, the two arms of the anti-apoptotic Bcl-2 family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key regulators of apoptosis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of cancer. However, no small-molecular probe is capable of profiling and visualizing both Bcl-2 and Mcl-1 simultaneously in situ. Herein, we report a multifunctional molecular probe (BnN3-OPD-Alk) by a “three-in-one” molecular designing strategy, which integrated the Bcl-2/Mcl-1 binding ligand, fluorescent reporter group and photoreactive group azido into the same scaffold. BnN3-OPD-Alk exhibited sub-micromolar affinities to Bcl-2/Mcl-1 and bright green self-fluorescence. It was th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Bcl-2/Mcl-1 labeling, capturing, enriching, and bioimaging both in vitro and in cells. This strategy could facilitate the precise ear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herapy of dual Bcl-2/Mcl-1-rel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09.
玻璃钢制品拉拔工艺是较为先进的制造工艺之一,拉拔模具是决定玻璃钢制品质量好坏的关键。介绍了玻璃钢制品拉拔模具的型腔表面处理工艺,采用该处理工艺能有效地提高玻璃钢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研究了制取钴粉的两个不同过程产物的相变。结果表明:由草酸钴(CoC2O4·2H2O)直接通过氢气还原制取钴粉,其钴粉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差,不利于进一步生产优质硬质合金;由草酸钴(CoC2O4·2H2O)先在空气中煅烧为氧化钴(Co2O3),然后再用煅烧所得的氧化钴(Co2O3)通过氢气还原制取钴粉,其钴粉分散性和流动性好,利于进一步生产优质硬质合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