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65篇
  免费   4525篇
  国内免费   1989篇
电工技术   153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961篇
化学工业   7228篇
金属工艺   5570篇
机械仪表   2497篇
建筑科学   2504篇
矿业工程   1752篇
能源动力   1341篇
轻工业   1930篇
水利工程   809篇
石油天然气   3640篇
武器工业   309篇
无线电   26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005篇
冶金工业   3768篇
原子能技术   645篇
自动化技术   968篇
  2024年   192篇
  2023年   970篇
  2022年   1132篇
  2021年   1477篇
  2020年   1640篇
  2019年   1532篇
  2018年   1229篇
  2017年   1462篇
  2016年   1454篇
  2015年   1427篇
  2014年   2188篇
  2013年   2504篇
  2012年   2687篇
  2011年   2658篇
  2010年   1928篇
  2009年   2003篇
  2008年   1828篇
  2007年   2367篇
  2006年   2220篇
  2005年   2044篇
  2004年   1622篇
  2003年   1646篇
  2002年   1378篇
  2001年   1101篇
  2000年   1038篇
  1999年   832篇
  1998年   684篇
  1997年   529篇
  1996年   499篇
  1995年   394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勇  易绍金 《油田化学》2006,23(3):289-292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压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相似文献   
2.
3.
TUD-DNS3脱硝助剂在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号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针对两段再生工艺,当系统中助剂占总催化剂藏量的质量分数为2.6%时,烟气脱硫装置外排污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由加剂前的100 mg/L下降至40 mg/L以内;助剂的加入降低了CO焚烧炉的炉膛温度,有利于烟气的合格排放,并对装置操作、产品分布及汽油、柴油产品质量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 g稠油与30 g 0.5%催化剂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 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耐矿化度达50 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 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 Pa.s降低到1 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5.
用CMOS工艺实现VSR光电集成接收机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0Gbit/s速率的甚短距离光传输系统VSR(Very Short Reach)中的接收机。分析了几种有希望用于VSR系统的CMOS工艺兼容的光电探测器。提出用CMOS电路实现VSR光电集成(OEIC)接收机的可能性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套保稠油油田火烧油层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火烧油层的筛选标准、实际地质条件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入手,对该油田火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套保油田进行火烧总体上是可行的,在实际火烧时应避开底水的影响,火烧区域应选在构造高部位或仅烧其主力层。  相似文献   
7.
大型连杆流线简易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大型连杆流线的简易试验方法及其评价原则。该方法可清晰显示流线,并适合任何尺寸和形状的锻造连杆的流线试验。  相似文献   
8.
Thre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Au‐nanoparticle/CdS‐nanoparticle arrays are organized on Au/quartz electrodes for enhanced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In one configuration, Au‐nanoparticles are covalently linked to the electrode and the CdS‐nanoparticles are covalently linked to the bare Au‐nanoparticle assembly. The resulting photocurrent, φ = 7.5 %, is ca. 9‐fold higher than the photocurrent originating from a CdS‐nanoparticle layer that lacks the Au‐nanoparticles, φ = 0.8 %. The enhanced photocurrent in the Au/CdS nanoparticle array is attributed to effective charge separation of the electron–hole pair by the injection of conduction‐band electrons from the CdS‐ to the Au‐nanoparticles. Two other configurations involving electrostatically stabilized bipyridinium‐crosslinked Au/CdS or CdS/Au nanoparticle arrays were assembled on the Au/quartz crystal. The photocurrent quantum yields in the two systems are φ = 10 % and φ = 5 %, respectively. The photocurrents in control systems that include electrostatically bridged Au/CdS or CdS/Au nanoparticles by oligocationic units that lack electron‐acceptor units a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e values observed in the analogous bipyridinium‐bridged systems. The enhanced photocurrents in the bipyridinium‐crosslinked systems is attributed to the stepwise electron transfer of conduction‐band electrons to the Au‐nanoparticles by the bipyridinium relay bridge, a process that stabilizes the electron–hole pair against recombination and leads to effective charge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9.
随着更加精细的SMT、BGA等表面贴装技术的运用,化学沉镍金(ENIG)作为线路板最终表面处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可怕的“黑盘”现象也随之更广泛地“流行”起来,直接导致贴装后元器件焊接点不规则接触不良。为了贯彻执行最好的流程控制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了解这种焊接失败的产生机理是非常重要的,及早的观测到可能发生“黑盘”现象的迹象变得同样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的预先探测ENIG镍层“黑盘”现象的测试方法-镍层耐硝酸腐蚀性测试,这种测试可以用于作为一种常规的测试方法监测一般化学沉镍溶液在有效使用寿命范围内新鲜沉积的镍层的质量。利用Weibull概率统计分析在不同的金属置换周期(MTO)下镍层的可靠性能表现。结合试验结果得出了一个镍层耐硝酸腐蚀性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离子注入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污染的措施,特别强调了对微粒污染和金属污染的防护以满足ULSI加工对离子注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