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9篇
  免费   996篇
  国内免费   1045篇
电工技术   87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80篇
化学工业   6670篇
金属工艺   550篇
机械仪表   130篇
建筑科学   153篇
矿业工程   166篇
能源动力   354篇
轻工业   322篇
水利工程   59篇
石油天然气   389篇
武器工业   1092篇
无线电   27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05篇
冶金工业   204篇
原子能技术   123篇
自动化技术   2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505篇
  2014年   819篇
  2013年   732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805篇
  2009年   802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661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Glycidyl azide polymer (GAP)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and prominent azide polymer.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properties,GAP is used extensively as a high energetic binder or plasticizer in propellants to increase burning and specific impul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on the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of GAP and its precursor PECH (poly-epichlorohydrin) due to the Tg of binders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can influence low 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solid propellants.  相似文献   
92.
含能钾盐消焰剂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燃速测试、DSC实验、发动机羽焰测定和红外热像仪,对比研究了在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中加入含能亚硝酸复合钾盐(KE)和K2SO4,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热分解特性和发动机羽焰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K2SO4相比,KE能够促进NC/NG双基组分和RDX的热分解,降低推进剂热分解放热量的程度较小,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较小,且抑制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二次燃烧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93.
四唑类含能化合物具有氮含量高、密度高、热稳定性好、成气量大等优点。汇总和评述了N,N-二(1(2)氢-5-四唑基)胺及其非金属盐类化合物、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建议:(1)设计分子中有更多氮、氧原子和配位氧的化合物,以改善氧平衡、提高密度;(2)选制备容易、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的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开展该类化合物在钝感高能炸药、固体推进剂、火工品及新型气体发生剂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4.
针对肼类燃料传统脱水方法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分析了渗透蒸发(pervaporaion, PV)技术的原理,回顾了该技术应用于醇/水混合物脱水研究中适用的膜材料类型和性能.综述了该技术应用于肼类燃料脱水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该技术可克服传统肼类燃料脱水方法的不足.根据肼类燃料的特殊性质,膜材料可选用壳聚糖、陶瓷及沸石.提出可采用多级串联脱水以提高效率.肼类燃料渗透蒸发脱水的关键研究领域包括: 低浓度水溶液中回收肼类燃料; 高浓度肼类燃料脱水; 开发高性能膜材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95.
王猛  覃文志  付秋菠  何碧  蒋明 《含能材料》2014,22(6):813-818
为有效提升激光冲击片雷管的能量利用率,需对雷管中的飞片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在对飞片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磁控溅射和扫描电镜(SEM)的方法完成了C/Al/Al2O3/Al飞片的制备和表征,获得了飞片各层的制备速率和表面形貌;采用光子多普勒测速系统(PDV)测试了不同参数C/Al/Al2O3/Al飞片的加速历程,发现在相同激光入射能量下,不同参数飞片的加速历程有所不同,设计制备的0.05/0.7/0.7/20.0μm复合飞片(Φ1.0mm)能量利用率最高,飞片速度达到2301 m·s-1。结合飞片各层材料的物理特性分析得到,石墨吸收层的反光系数、汽化能与导热性能,及Al2O3隔热层的表观致密度、电离势能和导热性能直接影响飞片的速度,而飞片加速时间与石墨吸收层较高的导热率相关。  相似文献   
96.
改形苦味酸钾的结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苦味酸钾自发结晶习性,论述了改形苦味酸钾的结晶控制,对影响结晶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优化晶形控制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油水关系复杂。基于研究区大量地层水化学数据,分析了石炭系—白垩系各含油层系地层水化学垂向、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对红山嘴油田进行解剖,探讨了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之间的关系。研究区纵向上从深到浅、地层由老到新,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减小;平面上,石炭系—白垩系,地层水矿化度高值区呈现从西北缘逐渐往盆地内部迁移的趋势。盆缘地区或克—乌断裂上盘等地区受地表水或大气水下渗淋滤影响较大,地层水处于自由交替循环带,分布低矿化度、低氯离子浓度的Na2SO4型或NaHCO3型水,地层封闭性较差,通常形成稠油;往盆地内部或克—乌断裂下盘等地区,地层水处于交替停滞带或阻滞带,浓缩程度高,主要分布高矿化度、高氯离子浓度CaCl2型水,地层封闭性好,形成保存较好的中—轻质油。  相似文献   
98.
对压制成型Φ20mm×10mm高聚物粘结炸药PBX03试样进行了50℃条件下累积9天的热处理试验,采用超声波特性参量检测了热处理试样,获得了PBX03试样热处理作用及机理的新认识:PBX03试样的超声波增益和声速值在热处理过程中均呈现出趋同的特征;适当的热处理有助于改善PBX03压制件内部质量的一致性;PBX03中TATB的不可逆长大可能是前述结果的主要致因。  相似文献   
99.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解剖与水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胜城区及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高达21%,超标点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且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局部出现硝酸型地下水;高硝酸盐的地下水具有高矿化度、低p H值、低γCa2+/γCl-、γNa+/γCl-、γHCO3-/γCl-的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越差、变质程度越深且蒸发浓缩越强烈的酸性地下水中越有利于硝酸盐的富集;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具有稀释作用,但最终变化态势仍取决于污染源强度。城市化过程中既能产生硝酸盐污染源,又能形成有利于硝酸盐富集的水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活污染源的处置与管理是控制城市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0.
Sequence‐independent or “click”‐type chemistry is appli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ovel π‐conjugated oligomers. A variety of bi‐functional monomers for Wittig–Horner olefination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a sequential protection–deprotectio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tructurally similar π‐conjugated oligomers. Selected oligomers are incorporated as the organic semiconductors in 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a field‐effect transistor, demonstra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