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99篇
电工技术   59篇
综合类   131篇
化学工业   680篇
金属工艺   221篇
机械仪表   37篇
建筑科学   46篇
矿业工程   133篇
能源动力   71篇
轻工业   5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9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2篇
冶金工业   293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Zeolites confine active sites within void spaces of molecular dimensi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se voids can be tuned by changing framework topology, which can influence catalytic 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via coupled reaction‐transport phenomena that exploit differences in transport properties among reactants and/or products that differ in size and shape. The polarity and solvating properties of intrazeolite void environments can be tuned by chang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ranging from hydrophobic defect‐free pure‐silica surfaces to silica surfaces containing hydrophilic defect sites and/or heteroatoms. Here, we discuss how the polarity of zeolite voids influences catalytic 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via the partitioning of reactant, product, and solvent molecules between intrazeolitic locations and external fluid phas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conceptual basis for developing selective catalytic processes in aqueous media using hydrophobic zeolites that are able to adsorb organic reactants while excluding liquid water from internal void spaces. © 2013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59: 3349–3358, 2013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刷涂热分解法制备了Ti/Sb–SnO2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化学测量技术(包括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位曲线)对所制备电极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基体表面为蜂窝状结构,而Ti/Sb–SnO2电极表面形成了SnO2晶胞,电极表面活性层的催化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3.
王承娟 《广东化工》2011,38(3):138-139
样品以氧化锌、氟化钠、硫为缓冲剂。锗为内标,改善元素蒸发行为,大幅降低分析背景,分别对长波、短波板采用不同的显影时间。实现样品的硼、铅、锡、钼同时测定。此法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样品中,取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4.
广西大厂矿田100号、105号矿体是世界上罕有的大型特富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体,赋存于巴力—龙头山区生物礁灰岩中.文章对矿体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和机制,以及生物礁灰岩的组分、结构、构造等控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生物礁灰岩对该区域矿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物有机成矿及构造成矿双重作用的结果,并指出龙头山礁灰岩礁核亚相的骨架灰岩为礁体内最有利的成矿岩性,同时推测出105号矿体深部及边部最有利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105.
采用Pacman弹簧装置测量了4.2 K, 12 T条件下Nb3Sn多芯股线的Ic--ε特征曲线. 材料轴向应变变化范围在-0.9%---+0.6%. 通过偏量比例模型模拟了材料临界电流Ic随应变状态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轴向应变条件下超导材料载流能力(Ic)的衰退和lg V--lg I曲线斜率n值的变化, 通过临界电流随轴向应变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不同制备工艺Nb3Sn股线的轴向应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6.
超声在电沉积锡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硫酸盐型镀锡液中,加入碳纳米管,采用复合电沉积工艺制备锡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利用扫描电镜进行微区形貌观察,比较了搅拌条件下和在超声作用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不同,超声作用下制备的复合镀层微观表面平整,碳纳米管在基体中均匀分散,其与基体结合良好。依据实验对超声在复合电沉积过程中作用机理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7.
In对Sn-8Zn-3Bi无铅钎料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采用铺展法测试了Sn-8Zn-3Bi-(0~5)In钎料合金的铺展性.结果表明,少量In的加入提高了钎料的润湿性.当In含量达到0.5%时(质量分数,下同),钎料在铜基底上的铺展面积最大.采用气泡最大压力法对Sn-8Zn-3Bi-(0~1.5)In钎料熔体进行了表面张力测试.加入0.5%的In大大降低了Sn-8Zn-3Bi钎料熔体的表面张力,但进一步增加In的含量导致熔体表面张力增大.最后采用润湿平衡法对上述钎料进行了润湿力测试.结果表明0.5%In的加入使合金的润湿力达到最大,其原因是钎料/铜界面的界面张力减小.  相似文献   
108.
对云锡某低品位难选锡矿泥开展选矿试验研究,根据试料性质,采用离心选矿机预选富集并脱泥、浮选除硫化矿物、锡石浮选的工艺流程,有效的回收了细粒锡石;流程试验获得给矿锡品位0.21%,锡精矿品位6%、泥矿系统回收率40.43%,锡石浮选作业回收率76.28%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9.
研究区位于东南亚锡铁成矿带中心部位,锡铁多金属矿资源丰富,找矿潜力较大。笔者利用地质填图、槽探、岩矿测试等手段对区内新发现的两条锡铁矿体进行了评价,认为矿体规模大,矿石品级好。矿体产于花岗岩外接触带石炭系上统空树河组第三岩段碎屑岩中,前寒武纪变质岩群和燕山中早期明光-勐连岩带白垩纪花岗岩体为主成矿母岩;成矿受富锡地层和后期富锡花岗岩岩浆侵入作用及南北向控矿构造F14的共同制约;矿床类型为锡石硫化物脉型锡铁多金属矿;成矿期为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对中缅边境地区锡铁多金属矿风险勘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四氯化锡、硅酸钠相互促进水解,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O42-/SnO2-SiO2催化剂,采用该催化剂催化正己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合成葡萄酒香料己酸正丁酯,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并采用XRD,FTIR,TG分析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浸渍液为3 mol/L的硫酸、n(Sn)∶n(Si)=1∶8、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3 h;适宜的酯化反应条件为:n(正丁醇)∶n(正己酸)=3.0∶1、催化剂用量0.5 g(基于0.1 mol正己酸)、回流反应2.0 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9.0%。该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使用5次时酯化率仍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