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43篇
  免费   1375篇
  国内免费   800篇
电工技术   839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839篇
化学工业   4069篇
金属工艺   3052篇
机械仪表   1722篇
建筑科学   5275篇
矿业工程   1501篇
能源动力   304篇
轻工业   2575篇
水利工程   1715篇
石油天然气   4918篇
武器工业   93篇
无线电   14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38篇
冶金工业   923篇
原子能技术   84篇
自动化技术   534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742篇
  2022年   1053篇
  2021年   1067篇
  2020年   797篇
  2019年   812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607篇
  2016年   743篇
  2015年   919篇
  2014年   1795篇
  2013年   1427篇
  2012年   1580篇
  2011年   1546篇
  2010年   1366篇
  2009年   1367篇
  2008年   1606篇
  2007年   1374篇
  2006年   1349篇
  2005年   1416篇
  2004年   1268篇
  2003年   1185篇
  2002年   975篇
  2001年   847篇
  2000年   759篇
  1999年   608篇
  1998年   508篇
  1997年   531篇
  1996年   456篇
  1995年   429篇
  1994年   443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355篇
  1990年   330篇
  1989年   332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分析了歧口凹陷滨海台阶带沙河街组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测井响应特征,重点对油层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井地质评价,提出了针对该低阻油层的测井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即采取井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砂层进行等时对比刻画,提出应用各项勘探技术追踪砂体,精细解释内幕层,以砂组为单元落实隐蔽圈闭,应用多种预测手段找出有利储集带,明确油藏规律,细化评价单元,进行老区整体复查、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992.
大斜度井筒条件下沉积砂床表面颗粒起动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石油工程领域中,涉及到大斜度井筒条件下固液两相流动的作业,有大斜度井的钻井岩屑运移、管内砾石充填以及冲砂作业等,这些作业的过程其实质都是沉积砂床条件下的固体颗粒运移,其中固相沉积床表面的颗粒起动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将固相颗粒视为球形颗粒,考虑颗粒重力、水流推力、上举力、水柱静压力和粒间粘结力,以及各力臂与沉没度的关系,通过力矩平衡分析建立了井筒倾斜条件下沉积床表面颗粒起动的临界流速模型,并进行了计算结果分析。该模型考虑了沉积床表面颗粒沉没位置的随机性及由此引起的颗粒起动的随机性,引入颗粒无因次沉没度随机变量,将其概率密度视为均匀分布,结合无因次沉没度的概率分布函数,在临界流速与颗粒直径及颗粒起动百分比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该模型用于预测大斜度井条件下砂床表面颗粒在水流作用下的起动临界条件以及给定水流条件下的起动百分比。   相似文献   
993.
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罗家鼻状构造带,沙四段砂砾岩体中蕴藏丰富的稠油资源,砂砾岩体的发育受古沉积背景控制,主要沉积在罗家鼻状构造两翼,总体储集物性较差。油藏类型有岩性构造油藏、岩性地层油藏和岩性油藏;油藏分布具有东稠西稀、下稠上稀、远稠近稀和底稠顶稀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94.
以水基压裂液开发非常规油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背景,总结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独特优势、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作业机制。全面分析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起源、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缝内携砂规律、井筒流动与控制、压裂设备及现场试验等研究发展现状,得到了当前阻碍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针对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的研究多为现象性描述,未来应重视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给出定量评价方法;超临界CO2缝内携砂能力的研究除了加强增黏剂方向的攻关力度外,研发纳米纤维实现物理增黏、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提高施工设备技术参数等也是有益的工作。未来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将逐渐由直井单层压裂向水平井多级压裂发展并与连续油管拖动压裂相结合,逐渐满足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化开发需求。  相似文献   
995.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具有高密度采集、高精度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岩性变化,预测物源方向,划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寻找砂岩发育区,评价含油气有利区块,已经是油气勘探的客观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三维地震工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至储层研究工作开展以前,已钻井4口,获得的油气产量甚低,结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以全三维地震偏移资料为基础的岩性圈闭研究得以开展。该项研究立足于三维地震工区的地质特点,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地震微相、沉积微相、成藏条件分析等方法,确定了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预测了隐蔽的岩性圈闭,指出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砂体构型界面为泥粉砂质夹层、钙质砂砾岩夹层以及泥砾岩夹层。研究区砂体的拼接样式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河口坝-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拼接以及辫状水道-溢岸砂拼接等4种类型。应用三维视窗内多视角栅状组合技术在小层内识别出3条单一河道及其相应河口坝和溢岸砂,单一河道宽度为100~150 m,具有从北向南逐步交叉合并并分流的变化规律。油田现有的井网不能有效地控制单一河道砂体分布,需要缩小井距,沿单一河道完善注采系统,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7.
为实现薄互层大型压裂造支撑长缝和缝高有效支撑,提高压裂效果,研究应用了组合加砂技术。在分析裂缝宽度和流体密度对支撑剂运移趋势影响的基础上,得出了组合加砂的顺序为支撑剂粒径由小到大、密度由高到低。借助导流能力试验对比不同支撑剂比例组合,提出了组合加砂时增加大粒径、低密度支撑剂的比例来提高裂缝导流能力。该技术在长停井L3井进行了试验,先加入30/50目、密度1.75 kg/L的陶粒20 m3,再加入20/40目、密度1.60 kg/L的陶粒30 m3。压裂后净压力拟合分析表明,支撑缝长196.8 m,支撑缝高42.5 m,基本达到设计预期要求。该井压裂后初期平均产液量5.6 t/d,产油量3.2 t/d。现场施工表明,该技术能够实现造支撑长缝和缝高有效支撑,为类似薄互层大型压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砂砾岩稠油油藏进行注蒸汽热力采油,在吞吐阶段历史拟合,汽驱阶段跟踪拟合的基础上,进行方案优选,确定该类型油藏吞吐7~8周期为最佳转驱时机,汽驱阶段最佳注汽速度6~8t/h汽驱阶段边角井蒸汽引效能实现较好的开发效果,采用略大于1.0的采注比,按最优方案生产,汽驱阶段采出程度为17%~18%。  相似文献   
999.
逆源坡折带的控砂作用——以陈家洼陷沙三段地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前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顺源坡折方面,认为顺源坡折附近是低位域的有利发育区,易于形成地层岩性圈闭,而对于逆源坡折带控砂却很少提到。在对陈家洼陷的研究中,发现该区沙三下亚段中上部地层有继承性发育的多级次坡折带,且在各地层沉积时期坡折带的作用方式及大小存在差异。在坡折带识别及分析其与有利目标圈闭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在具快速充填史的中小型断陷湖盆中,逆源坡折带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即逆源坡折的倾斜程度及其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的夹角大小控制了逆源坡折带附近的砂体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000.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属于疏松砂岩油藏,主力产油层段为第四系和上第三系的康村组。油层埋深浅、胶结疏松、压实作用差造成油层出砂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绝大部分油水井如果不防砂就无生产能力.本文从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本区油层出砂原因与机理,在借鉴国内外类似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油田的三种防砂技术:高压一次充填防砂工艺、机械双重防砂工艺以及激光割缝筛管-压裂砾石充填防砂工艺。并对此三种技术的防砂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宛齐油田可以针对不同层系、不同井况的出砂问题选用最佳防砂技术.以保证油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