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51篇 |
免费 | 740篇 |
国内免费 | 90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61篇 |
综合类 | 779篇 |
化学工业 | 666篇 |
金属工艺 | 6260篇 |
机械仪表 | 966篇 |
建筑科学 | 314篇 |
矿业工程 | 198篇 |
能源动力 | 118篇 |
轻工业 | 141篇 |
水利工程 | 67篇 |
石油天然气 | 255篇 |
武器工业 | 142篇 |
无线电 | 33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651篇 |
冶金工业 | 3006篇 |
原子能技术 | 100篇 |
自动化技术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411篇 |
2022年 | 494篇 |
2021年 | 553篇 |
2020年 | 407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278篇 |
2016年 | 344篇 |
2015年 | 366篇 |
2014年 | 806篇 |
2013年 | 562篇 |
2012年 | 726篇 |
2011年 | 740篇 |
2010年 | 684篇 |
2009年 | 778篇 |
2008年 | 981篇 |
2007年 | 723篇 |
2006年 | 617篇 |
2005年 | 645篇 |
2004年 | 657篇 |
2003年 | 449篇 |
2002年 | 372篇 |
2001年 | 360篇 |
2000年 | 303篇 |
1999年 | 262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218篇 |
1996年 | 216篇 |
1995年 | 238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185篇 |
1992年 | 222篇 |
1991年 | 201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91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光学显微镜、Image-proplus 6.0软件图像分析、硬度测试、冲击试验和弯曲试验等研究了不同基体强韧化热处理工艺对Cr12Mo1V1冷作模具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相变多次奥氏体化工艺通过细化晶粒尺寸和碳化物,能够有效提升Cr12Mo1V1钢的强韧性,循环次数和奥氏体化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奥氏体化循环2次比循环3次能够获得更大的性能提升。循环相变奥氏体化能够细化碳化物颗粒,改善碳化物形态,随着循环相变奥氏体化道次以及温度的增加,碳化物的细化效果更显著。循环相变奥氏体化能够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但奥氏体化温度不宜过高,过高的奥氏体化温度导致晶粒长大,首道次奥氏体化温度为1050℃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2.
采用热膨胀-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相结合的方法,绘制了1.0 GPa级冷轧增强成形性双相钢的静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研究了退火工艺对实验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过程主要存在铁素体相变区、贝氏体相变区和马氏体相变区的3个相变区;当冷速低于1℃/s时,实验钢主要发生铁素体与贝氏体相变,并存在少量马氏体相变;当冷速在3~20℃/s之间时,发生马氏体与贝氏体相变;当冷速达到30℃/s及以上时,完全发生马氏体转变。随冷却速率的增加实验钢的显微硬度逐渐增大,前期显微硬度提升较快,冷速达到20℃/s后逐渐趋于平稳,与对应冷速下的显微组织一致。实验钢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三者匹配有利于变形过程基体强塑性的提升。当均热温度为810℃时,实验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最高,为4.9%,变形过程中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显著,力学性能最佳,屈服强度为791.7 MPa、抗拉强度为1041.7 MPa、伸长率为19.37%、强塑积达到20.18 GPa·%。 相似文献
73.
由于钢铁行业标准规定的成分区间较宽,企业均规定了各自的经验性成分标准,导致最终产品的品质不稳定。以最常用304不锈钢为典例,利用团簇式方法,试图解析国标成分并提出更严谨的成分标准。由于主要合金化元素Si、Cr、Mn和Ni的原子尺寸相近,在合金化元素归类为奥氏体稳定型(Ni, Mn)和铁素体稳定型(Cr, Si)后,确定出合金成分的最小结构载体满足16个原子的团簇式(C、P、S不进入团簇式)。利用该式分析了国标和24种文献报道的合金成分,发现实际成分位于(Cr, Si)3~3.5-(Ni, Mn)1.5±0.25限定区间,远小于标准范围。进而在现有国标框架内,结合Cr和Ni当量,确定出新形式的成分协同变化关系(mass%):1)在18.0≤Cr+1.7Si≤19.0范围内,0.6(Cr+1.7Si)-2.3≤Ni+1.06Mn≤2.5(Cr+1.7Si)-35.9;2)在19.0≤Cr+1.7Si≤20.6范围内,0.56(Cr+1.7Si)-1.59≤Ni+1.06Mn≤11.6;3)8.5≤Ni+30C+0.5Mn≤13.3;4)0.5(C... 相似文献
74.
对加磷高强IF钢210P1的连续退火工艺进了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210P1冷轧钢带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未再结晶组织转变为再结晶组织,组织形态由长条状转变为等轴状。210P1退火组织均为铁素体组织,晶界处存在少量TiN析出相,未发现FeTiP有害相,证实了连续退火工艺不会导致FeTiP相的析出。210P1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呈现降低趋势,伸长率、n值、r值呈现升高的趋势,特别是780℃退火后,r值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79.
80.
B7钢作为美标高强紧固件材料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又需要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尤其是在高压、低温下服役,对低温冲击韧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本文介绍了宣钢研发高强紧固件用钢B7的成分设计和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各生产环节的工艺控制要点。通过合理的成分、工艺设计,严格的冶炼、轧制控制,并结合用户试用反馈进行的质量改进,最终采用钛合金化控制方案,细化钢材组织晶粒,稳定了低温冲击韧性,成功开发高强紧固件用钢B7,产品质量达到了用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