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53篇
  免费   5930篇
  国内免费   4392篇
电工技术   3804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6103篇
化学工业   15679篇
金属工艺   8375篇
机械仪表   3826篇
建筑科学   12323篇
矿业工程   5037篇
能源动力   2208篇
轻工业   4246篇
水利工程   1993篇
石油天然气   7765篇
武器工业   642篇
无线电   89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917篇
冶金工业   6051篇
原子能技术   853篇
自动化技术   6189篇
  2024年   1059篇
  2023年   3792篇
  2022年   4402篇
  2021年   4175篇
  2020年   2747篇
  2019年   2728篇
  2018年   1281篇
  2017年   1949篇
  2016年   2268篇
  2015年   2802篇
  2014年   5629篇
  2013年   4314篇
  2012年   4915篇
  2011年   4920篇
  2010年   4500篇
  2009年   4644篇
  2008年   5344篇
  2007年   4588篇
  2006年   4259篇
  2005年   4323篇
  2004年   3895篇
  2003年   3680篇
  2002年   2912篇
  2001年   2594篇
  2000年   2320篇
  1999年   1834篇
  1998年   1696篇
  1997年   1527篇
  1996年   1383篇
  1995年   1383篇
  1994年   1183篇
  1993年   904篇
  1992年   996篇
  1991年   960篇
  1990年   847篇
  1989年   806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7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基于测井资料划分识别页岩气储层的方法有多种,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及其识别精度均有差别。因此,优选出页岩气储层的区域性识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的综合分析比对,建立了页岩气储层与非储层的识别标准,深入剖析了重叠图法、?lgR识别法、总有机碳含量计算识别法的原理及适用性,并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各方法进行评价、对比和精度分析,最终优选出常规测井资料组合法结合体积密度TOC指示法作为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建立识别标准可为精确划分识别页岩气储层提供重要依据;自然伽马、密度及声波时差重叠曲线对页岩气储层的识别效果较好,而补偿中子由于受黏土影响较大而不适于作为该区的叠合曲线;孔隙度测井曲线重叠法识别非富有机质页岩气层的效果不佳;体积密度TOC指示法的划分成果能满足精度要求,而自然伽马TOC指示法识别精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92.
《海洋石油》2017,(4):47-52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认识及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特征。利用现代物理模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在前期统计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强水洗天然岩心模型,开展聚驱后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强水洗层段自由态、束缚态微观剩余油比例相差不大,以颗粒吸附状、粒间吸附状、簇状、孔表薄膜状为主。中水洗层段自由态较强水洗层高3.7%;聚驱后强水洗岩心弱碱三元复合驱降低束缚态剩余油能力强于高浓度聚驱,多降低7.1%,降低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效果明显,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浓度聚合物驱多提高4.7%。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块油井多层合采导致的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差异大等问题,对不同含水阶段的层间干扰现象进行分析,建立了层间干扰定量表征技术,并结合Q油田油藏类型和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研究了底水关闭前后不同含水阶段的层间干扰规律,提出了高含水期细分层系开发的技术对策:对北区块进行调整,将原来的一套开发层系细分为三套开发层系,采用水平井开发,同时对老井进行关层。调整后全区含水率下降了10%,采油速度提高了0.5%,采收率提高了10.6%。  相似文献   
994.
采用Raman,HRTEM,XRD方法进行表征,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类石墨结构和碳微晶生长的阶段特征,分析了高温碳化和石墨化拉伸对碳微晶结构重组效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腈基石墨纤维中的类石墨结构和碳微晶形成于低温碳化、缓慢生长于高温碳化、快速生长于高温石墨化;当总拉伸倍率不变时,高温碳化高拉伸倍率对碳微晶取向重组效率高,石墨化高拉伸倍率对碳微晶生长的效率较高;在合理施加拉伸的基础上,成功研究制备了与日本东丽公司生产的M55J系列碳纤维性能相当的高强高模碳纤维。  相似文献   
995.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996.
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层混合液的电阻率是求取剩余油饱和度的重要参数,但现有计算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的独立并联导电模型和充分混合导电模型未得到试验验证。为此,通过模拟储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岩心水驱油试验,证实水淹过程中注入水与原生束缚水混合情况介于完全独立与充分均匀混合2种状态之间的基础上,对独立并联导电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试验数据拟合了混合液电阻率与当前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公式结合,建立了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求解方法及步骤。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求取了W油田X井水淹层混合液的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并联导电模型计算出的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3%,与独立并联导电模型和充分均匀混合导电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计算精度得到较大地提高,而含水饱和度是根据混合液电阻率求取的,这也说明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的计算精度得到了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并联导电模型能够准确计算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层混合液的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石油化工应用》2017,(6):113-117
为了研究姬塬油田长4+5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因,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低渗储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4+5低渗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低能沉积环境,岩性以成熟度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喉结构表现为细孔微喉,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特征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储集岩的成分、结构决定储层原始物性。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后天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针对A井区J1b4+5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采用了分岩性解释的方法。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含水饱和度,避免了求取地层水电阻率的问题;通过归一化的方法,拟合出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计算公式,进而求取储层的产水率;根据毛管压力曲线,采用J函数和沃尔公式法来计算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水淹敏感参数-饱和度下降指数。采用三个特征参数的组合来定量评价水淹级别,应用于研究区新井解释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在考虑富氢和超压对镜质组反射率的抑制作用下,对传统仅考虑了温度和时间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模型——Easy%Ro模型进行了重新校正。通过引进富氢校正系数和超压抑制系数,建立起适合双重抑制背景下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模型,并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西次凹受双重抑制作用和未受双重抑制作用影响的镜质组反射率Ro实测资料,确定了相关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在双重抑制作用影响的地层中,镜质组反射率Ro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但与Easy%Ro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悬殊,双重抑制作用对Ro的影响可达0.2%~0.4%。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导致生烃门限下移和生烃时间延迟,这非常有利于油气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000.
对华北下花园地区下马岭组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组低成熟泥岩全岩及分离的干酪根样品开展有水热解实验,探讨了烃源岩源内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及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全岩有水体系液态烃及气态烃产率不同程度低于干酪根有水体系,CO2及H2产率则明显偏高。同时,全岩有水热解体系气体产物异构烃含量相对较低,表明烃源岩中无机矿物的加入抑制了水-有机质的反应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反应途径。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热演化程度下,2组全岩及相应干酪根热解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变化不大,但前者生成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显著升高,且气态烃氢同位素更低。表明全岩有水热解体系下,烃源岩中的无机矿物参与到有机质热解过程中,改变了CO2产率及同位素组成,并存在H2间接加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