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30篇 |
免费 | 692篇 |
国内免费 | 27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89篇 |
综合类 | 638篇 |
化学工业 | 411篇 |
金属工艺 | 622篇 |
机械仪表 | 1530篇 |
建筑科学 | 631篇 |
矿业工程 | 451篇 |
能源动力 | 197篇 |
轻工业 | 497篇 |
水利工程 | 170篇 |
石油天然气 | 356篇 |
武器工业 | 164篇 |
无线电 | 150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55篇 |
冶金工业 | 265篇 |
原子能技术 | 60篇 |
自动化技术 | 11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01篇 |
2023年 | 325篇 |
2022年 | 381篇 |
2021年 | 444篇 |
2020年 | 385篇 |
2019年 | 343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251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320篇 |
2014年 | 663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604篇 |
2011年 | 516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440篇 |
2008年 | 514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413篇 |
2004年 | 429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80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116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解决带式输送机运输系统无法转弯的难题,对带式输送机转弯装置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万向球的带式输送机转弯装置,并在12090工作面轨道运输巷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稳定,安装简单,适用于任意角度转弯巷道,可重复利用,在运行过程中未出现跑偏、卸料、皮带撕裂等问题,每个转弯装置的应用可节约生产成本约75万元/年,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2.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后轮瞬态随动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分析得出摆臂旋转角度及摆臂与车身连接衬套刚度是影响随动转向的主要因素;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用ADAMS软件建立包含后轮随动转向特性的FSAE整车模型,后轮随动悬架模型设计为扭力梁悬架,衬套刚度通过动静刚度试验机获取,柔性扭转梁通过ABAQUS输出模态中性文件获取;反向车轮激振仿真表明:左右车轮中心可以获取随动转向位移,与理论数模模型对比,误差仅为1.7%;整车弯道仿真表明:车辆入弯时为过渡转向,出弯时为不足转向,整车兼顾平顺与操稳性;扭力梁安装位置C值变动时,随着C值的增加,不足转向特性趋势减小,整车稳定性便能变差;衬套安装角度θ增加时不足转向特性趋势减小,整车稳定性能提升。 相似文献
53.
通过引入双偏心球阀启闭角理论,阐述启闭角取值对阀门使用性能、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采用计算机优化启闭角设计。 相似文献
54.
本文采用预浸树脂的碳纤维束对丙烯腈/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泡沫塑料进行穿刺增强,探讨不同穿刺角度的碳纤维束对泡沫塑料压缩性能和剪切性能的影响,不同直径碳纤维束对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影响,对比穿刺前后泡沫塑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变化,初步对穿刺后泡沫塑料的压缩和剪切破坏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90°穿刺后压缩强度比同密度未增强的泡沫塑料提高了182%,压缩模量提高了620%,45°穿刺后剪切模量提高了444%,已经达到同密度Nomex蜂窝芯的水平,说明纤维穿刺增强可有效提高丙烯腈/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5.
56.
摆动式回转轴线的角位置精度是五轴机床的关键精度参数之一,由于机床结构限制,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很难实现高效、准确的测量。以雷尼绍的带分度工作台的激光角度干涉仪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回转轴转角误差干涉法测量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同步控制回转轴及线性轴的运动方式,对其应用到摆动式回转轴角位置精度测量的工作原理及测量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获得了典型摆动式回转轴位置精度测量过程中的运动关系模型。在某车铣复合中心的B轴上进行实验,并分析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措施的建议。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通用方法,推广至其他同类型的激光角度干涉仪,用于测量多种结构五轴机床的回转轴角位置精度,可大幅度提高测量的便携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7.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得到表面缺陷在产品上的位置。在模具制造阶段,通过分析纯翻边与非纯翻边工况得到了凹陷的产生机理与过程,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缺陷位置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模具结构图纸与实际制造强度分析,确立了产品纯翻边设计的可行性。基于纯翻边工况,通过16份样件分4组试验,分析了不同产品设计形式对缺陷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内凹区域不等高翻边过程材料流动状态。结果表明:翼子板轮弧区域侧翻边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需求,其一,翻边角度必须保证在同一冲压角度下工作区域首先接触产品圆角;其二,当在内凹圆弧处翻边时,内饰安装点需要独立设计,保证安装面宽度在20 mm范围内,两侧修边线设计为工艺缺口。 相似文献
58.
为使高层级轮胎内外各层帘在硫化和充气使用时伸张均匀,提高轮胎的综合使用性能,本文介绍一种确定高层化胎内外各层帘布裁断角度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根据设计确定的内外各层帘布的轮胎成品和成型机头上分布情况,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计算和确定内外各怪帘布裁断角度,达到轮胎内外支帘线均匀伸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60.
针对Ф40 mm×1 mm铝合金管材且弯曲半径为1倍管径的L形弯管成形,以数值模拟技术为平台,建立了内胀冷推弯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管坯端头不同补偿角度对弯管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偿角度过大时,弯管内侧易产生压缩起皱,降低补偿角度则能有效防止弯管产生压缩起皱,且随着角度的降低,成形弯管减薄区域不断扩大,同时弯管弯曲内侧有效长度不断降低,易造成成形不足;补偿角度为45°时,起皱现象消失,外侧壁厚最大减薄率为7. 1%,整体成形质量较佳。以45°补偿角度进行内胀冷推弯试验,成形出符合要求的1倍弯曲半径弯管,且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整体较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