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28篇 |
免费 | 2414篇 |
国内免费 | 111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244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876篇 |
化学工业 | 6608篇 |
金属工艺 | 3110篇 |
机械仪表 | 1941篇 |
建筑科学 | 2273篇 |
矿业工程 | 1477篇 |
能源动力 | 1128篇 |
轻工业 | 3627篇 |
水利工程 | 379篇 |
石油天然气 | 2051篇 |
武器工业 | 247篇 |
无线电 | 276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916篇 |
冶金工业 | 2248篇 |
原子能技术 | 408篇 |
自动化技术 | 8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00篇 |
2023年 | 1060篇 |
2022年 | 1305篇 |
2021年 | 1439篇 |
2020年 | 1235篇 |
2019年 | 1041篇 |
2018年 | 466篇 |
2017年 | 828篇 |
2016年 | 874篇 |
2015年 | 1055篇 |
2014年 | 2079篇 |
2013年 | 1716篇 |
2012年 | 1938篇 |
2011年 | 1918篇 |
2010年 | 1668篇 |
2009年 | 1809篇 |
2008年 | 1963篇 |
2007年 | 1584篇 |
2006年 | 1507篇 |
2005年 | 1366篇 |
2004年 | 1167篇 |
2003年 | 1110篇 |
2002年 | 873篇 |
2001年 | 863篇 |
2000年 | 768篇 |
1999年 | 651篇 |
1998年 | 616篇 |
1997年 | 572篇 |
1996年 | 540篇 |
1995年 | 551篇 |
1994年 | 535篇 |
1993年 | 404篇 |
1992年 | 458篇 |
1991年 | 389篇 |
1990年 | 413篇 |
1989年 | 359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67篇 |
1985年 | 49篇 |
1984年 | 66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制备了一种新型Sn-9Zn-2.5Bi-1.5In钎料,开发了一套波峰焊氮气保护系统,考察了该钎料在不同氧含量的环境下的焊接质量. 结果表明,开发的氮气保护系统通过增加氮气流量可以将焊接区域内的动态氧含量降低到0.06%以下. 降低焊接区氧含量,可显著减少桥连、填充不良、气孔3类缺陷的数量,将不良率控制在0.20%以内. 在氧含量0.50%的临界值以下,该钎料可在锡炉设定温度为225 ℃的条件下进行低温焊接,焊接效果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 通过能谱分析发现氧化物表面Zn元素含量比Sn-9Zn-2.5Bi-1.5In钎料升高84.9%,Zn元素的易氧化倾向是导致钎料形成大量氧化渣的主要原因. 降低焊接区域的氧含量可以有效抑制氧化渣的形成.采用氮气保护的方法可以解决Sn-Zn钎料在高氧环境下易出现的焊接缺陷问题,从而实现225 ℃低温波峰焊. 相似文献
72.
73.
针对爪极混合励磁皮带驱动起动/发电一体机(BSG)初始设计方案中气隙磁通密度低、磁场调节范围窄、发电性能和低速输出性能较差等问题,该文对BSG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介绍该电机的结构特点和磁场调节原理;然后结合三维有限元仿真,对永磁体厚度、气隙大小、定子槽口宽度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电机进行性能对比,优化后的结构具有磁通密度高、波形品质佳、发电性能好和起动转矩大的特点;最后制造样机并进行相关实验。样机实验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验证了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准确性,进一步证明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4.
为实现±10 kV光伏直流接入线路极间短路故障发生后系统的快速稳定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停机操作,提出了基于故障过渡电阻判断的故障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故障过渡电阻对极间短路故障特性的影响,提取了故障电气量的变化特性;其次,利用故障清除前后电气量的变化特性,设计了故障时间分析方法,实现了故障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判断,并产生故障清除信号;接着,以不触发其他保护动作为原则,提出了暂时性故障的恢复方案,实现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最后,基于PSCAD/EMTDC搭建了±10kV光伏直流接入系统仿真模型,对故障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故障协调控制策略能够辨识暂时性故障,并在故障清除后实现系统的快速恢复,提升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验证了所提故障协调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5.
用绝热加速量热(ARC)分析13530215型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的温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的热稳定性。用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负极表面形貌和组成以及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厚度,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研究电解液有机溶剂的组成。与新电池相比,循环500次后的电池充电温升增加41%,放电温升增加86%,安全性变差。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起皱区域附近表面会出现脱料、析锂现象,析锂又会导致负极表面类SEI产物增多和电解液变质,使负极和电解液的热稳定性下降,增加电池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6.
用阻抗和循环测试,研究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基础电解液为1 mol/L LiPF6/EC+EMC+DEC+PC(质量比25∶50∶20∶5)。A、B、C、D和E组电解液的添加成分分别为:1.0%碳酸亚乙烯酯(VC)+1.0%亚硫酸丙烯酯(PS)+0.5%碳酸乙烯亚乙酯(VEC);1.5%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1.0%二氟双草酸磷酸锂(LiDFOP);1.0%硫酸亚乙烯酯(DTD)+0.5%VEC+1.0%LiDFOP;1.0%MMDS+0.5%VEC+1.0%LiDFOP和1.5%DTD+1.0%LiDFOP。A、B、C、D和E组电解液在-10℃下的电荷传递阻抗(Rct)分别为1 600 mΩ、312 mΩ、698 mΩ、572 mΩ和256 mΩ;电池在55℃下的1.0 C循环(2.7~4.2 V)寿命分别为1 300次、590次、940次、970次和450次。VC、VEC和PS的低温充电性能较差;MMDS、DTD和LiDFOP不能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高温循环性能较差。VEC搭配MMDS、DTD和L... 相似文献
77.
78.
分析了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MIP)改造后的主要问题,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创新操作思路,提高剂油比,同时应用新技术,结果表明:待生剂氢碳比(H/C)降低,焦炭产率降低,液收增加,装置掺渣能力明显提升,长周期运行得到了保障;在汽油烯烃体积分数提高4.00%的情况下,汽油辛烷值增加1.0个单位,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