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0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68篇
化学工业   54篇
金属工艺   4篇
建筑科学   25篇
矿业工程   39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36篇
石油天然气   745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柱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马志强  许同春 《石油学报》1992,13(2):97-101
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剖面由西岔沟和路乐河东沟地面露头剖面联接而成,厚5490m,上覆层为第四纪下更新世七个泉组,下伏层为白垩纪犬牙沟群.经古地磁样品采集、加工、测试、对比后建立的磁性柱厚5245m,划分出从第29极性时起至第3极性时止共83个正、反极性时段,分别代表着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等五套地层,提供了距今65Ma至2.Ma的磁性地层年代表.  相似文献   
62.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北缘烃源岩最具勘探潜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形成期次及其后期分布范围;露头区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了生、排烃过程,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缘石炭系具有早期生烃、断裂输导、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3.
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值是评价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受植物生长期、植物种类等因素影响,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值往往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变异性。为有效降低这种变异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需开展一定数量的复合体剪切试验,以便合理地确定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值大小,以及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为此,开展定量分析不同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复合体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生长于柴达木盆地大柴旦盐湖湖滨区的5种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对上述根–土复合体原状试样进行直剪试验,获得其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j值;通过烘干称重法获得复合体含水率、通过洗根称重法获得其含根量、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法获得其根径。在此基础上,以黏聚力c值、内摩擦角j值、含水率、根径和含根量5项试验值为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含水率、含根量和根径3种因素与复合体黏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j值的相关性,并采用正态分布、伽马分布、瑞利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函数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拟合分析,获得了相应分布函数的分布参数;最后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S test)对上述指标进行分布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5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含水率与黏聚力c值存在负相关性,含根量与黏聚力c值呈正相关性,其余2项指标(根径、含水率)与黏聚力c值间相关性不显著,且含水率、含根量、根径与内摩擦角φ值间相关性亦不显著;此外,内摩擦角j值服从正态分布和伽马分布,其余4项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其中,内摩擦角j值最优分布函数为正态分布,黏聚力和含根量最优分布函数为威布尔分布,根径和含水率最优分布函数均为伽马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对于合理分析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探讨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且为合理评价研究区及其与研究区自然条件相类似地区的不同盐生植物增强土体强度,防治盐湖区草原荒漠化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向,一座座挺拔的铁塔巍然耸立、一条条妩媚的银线在戈壁盐湖、高山荒漠间不断延伸,成为柴达木盆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这片昔日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青海新能源发展离不开大电网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因而发展绿色、低碳的光伏产业,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青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梦想正式起步。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参加"2011青海光伏产业研讨会"时表示,青海省  相似文献   
65.
《电源世界》2013,(2):24-24
日前,我国第一家工业化运行的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建成,项目已具备发电能力,不久将实现并网发电。这个总投资9.96亿元的50兆瓦光热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西出口,目前建成一期10兆瓦投资2.1亿元,全部项目计划2014年底建成。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但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基于对S3-1井的岩芯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结构学特征研究,总结出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白云石晶间孔,而非溶蚀孔。其主要证据包括:①高沉积速率的暗色层段难以发生暴露溶蚀;②白云石为岩石最重要的矿物组分之一;③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可见棱角状晶间孔广泛发育;④岩芯上观察到的孔洞系统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其均发育于裂缝之中,为盐类矿物结晶所致,非溶蚀而成;⑤“特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⑥较高的排驱压力、较小的连通孔喉半径以及极低的退汞效率;⑦荧光显微镜下表现为整体发光特征。这些发育极广的基质孔隙储油是英西地区亿吨级油田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鱼卡和铁石观西榴辉岩均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近期在鱼卡地区发现了大型以上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但在铁石观西地区仅发现钛矿化,两区成矿前景不同。在对两区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观测、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系统研究了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等。结果表明:鱼卡和铁石观西榴辉岩虽然产状基本一致,但鱼卡榴辉岩基本无退变,石榴石较自形,含较多的包裹体,石榴石中的主、微量元素成分呈环带分布,幔边部富集稀土元素,而铁石观西榴辉岩退变较强,矿物他形,石榴石包裹体数量较少,部分石榴石单矿物主量元素环带已经被均一化,核幔部相对边部更富集稀土元素。结合年代学等证据,鱼卡榴辉岩的形成经历了相对快速俯冲和折返的动力学过程,钛成矿作用中金红石很少转变为钛铁矿,而铁石观西榴辉岩经历了一个快速俯冲而折返速率较缓慢的动力学过程,钛成矿作用中金红石大多转变成了钛铁矿。揭示鱼卡和铁石观西钛物相、动力学过程等差异的原因及标志,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内进一步寻找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提供了依据与方向。  相似文献   
69.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在柴西南古近纪发现浊流和碎屑流2种重力流沉积。碎屑流以湖底扇的形式发育于山前滨浅湖带;浊流以浊积扇形式发育于半深湖中,这2种重力流在盆缘交替沉积。该区重力流沉积分为陡坡欠补偿型和缓坡过补偿型,前者形成近岸湖底扇+碎屑流—浊积扇沉积组合,后者形成扇三角洲—浊积扇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70.
尖顶山和南翼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的两个相邻构造,尖顶山浅层获得工业油气流,但深层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南翼山构造深浅层都发现较大油气储量,因此解剖该地区的油源及成藏特征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原油轻重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识油源,指出尖顶山油田N22储层原油主要来自N1成熟源岩.在成藏过程中,有沿途或浅层低-未成熟油的混入,深层储层抽提物来自E23源岩.分析认为储层原油属于成熟阶段的产物且是就近捕获,不是从南部源岩长距离运移而来.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吏,建立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